2009年4月4日
星期

让百姓微笑 保大地平安

——来自全国公安民警“大走访”一线的报告
本报记者 何春中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04    [打印] [关闭]
    2008年12月25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当天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开展‘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不是恻隐之心,而是政治责任;不是策略安排,而是价值取向;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要求。”

    那一天,“全国公安民警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正式启动。在此后的3个月里,全国190多万名公安民警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排民忧,着力增加和谐因素,集中化解矛盾纠纷,深受群众欢迎。曾经的警民“鱼水情”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正在回归。变“大走访”为“走长访”,打造“亲民、爱民、为民”的新公安民警形象正在全国公安机关形成共识。

    刑警真心帮扶,感召在逃人员自首

    30岁出头的许英力,长得英俊、帅气。他是辽宁省本溪市公安局溪湖分局刑警大队大队长。

    在他眼里,真正能体现一名优秀刑警价值的,当属破大案、捕逃犯。然而让他三天两头到老百姓家里“唠唠嗑”,许英力却有过顾虑。

    但当他以一名刑警的身份走进在逃人员家里,并最终演绎出一段远赴千里、感召在逃人员自首的故事后,许英力终于掂量出了“人民警察”中“人民”两个字的分量。

    1991年,时年19岁的嫌疑犯张毛林在当地一起命案中外逃。10多年来,此案一直没有结案。

    在“大走访”中,本溪市公安局深化开展“千名民警进万家”活动,刑警大队将所有在逃人员家属列为帮扶对象。许英力与张毛林的大姐张秀英结成对子。从此,许英力走进了这个特殊家庭。

    张毛林家姊妹6人,父母去世早,是大姐张秀英把5个弟妹拉扯大。可3个弟弟不争气,除了大弟张毛林杀人在逃外,另外两个弟弟也在监狱服刑。

    许英力第一次到张秀英家,就吃了个“闭门羹”。张秀英听说许英力是刑警大队大队长,不仅不搭理他,还冷脸相向。

    许英力没灰心,他三天两头到张秀英家去。张秀英家的房子四面漏风,许英力找来木板、铁皮帮她钉好;她家的炕塌了,许英力买来砖,和好泥找人帮她砌好;张秀英每天出去捡破烂,许英力就动员同事帮她收集矿泉水瓶子,每攒满一编织袋,就给她送去。

    张秀英生日那天,许英力和民警特地给她选了个大大的生日蛋糕送来。张秀英一见,激动不已:“这是我50年来过的第一个像样儿的生日,吃的第一个生日蛋糕。我要是真有个你这样的弟弟该多好啊!”

    许英力接过话茬:“大姐,你要是不嫌弃,就当我是你的亲弟弟。”

    张秀英一听,泪流满面。

    不久,张秀英打电话给许英力,说有事想和他面谈。见面后,张秀英就向许英力说起了她不幸的家庭、婚姻以及她这些年受的苦,还有她那不争气的、外逃17年的弟弟张毛林。

    张秀英说着说着,“扑通”跪下,嚎啕大哭。随后,她说出弟弟张毛林现在在宁夏农村,已娶妻生女,靠骑三轮车挣钱养活全家,妻子因病瘫痪,家境困难。张秀英称愿领许英力去找张毛林,让他投案自首,早日结束担惊受怕的逃亡生活。

    听着张秀英的真情流露,许英力心里一热,眼圈也红了……

    随后,许英力带领民警赶往宁夏,见到了逃亡17年、已化名为“陈强”的张毛林。

    “与以往面对逃犯不一样,那天,没有枪战、没有搏斗、更没有反抗。张毛林抱着他的妻子哭,抱着他的女儿哭,抱着他已17年没见过面的大姐哭。”刑警许英力至今对这个场景难以忘怀。

    张毛林哭完后告诉许英力:“该我偿还的,永远也逃不掉,我跟你们走。”

    在北京换车时,张毛林对许英力说:“我从没来过北京,想看看天安门。”为了圆张毛林的梦,许英力答应了。

    回到本溪,张毛林又对许英力说:“我最不放心的就是在宁夏的妻子和女儿。离开我,娘儿俩根本活不了。”

    于是,许英力带领民警再次来到宁夏,把张毛林的妻女接回本溪并帮她们租房住。许英力从家中拿来被褥,给娘俩留下了生活费。

    张毛林得知后深受感动,表示今后“要好好改造”。

    采访快结束时,许英力告诉记者:“我没想到帮张秀英家,能把她的在逃犯弟弟给‘帮’回来。”

    垃圾的事儿,警察也管

    在“大走访”中,郑州市着力开展“万名民警进社区”活动。郑州市公安局行政执法支队民警宋文举刚来到分包的嵩岳社区,只见小区内垃圾成堆,苍蝇满天飞,污水横流,杂草丛生。同时,邻里关系紧张,治安状况混乱。

    宋文举经调查得知,由于嵩岳小区业主和物业公司常年不和,无法在物业费上达成共识,从2007年5月起,小区的垃圾一直没有清运。当地电视台曾对此进行曝光,依然没解决问题。

    宋文举来了后,一些社区居民见到他,试探地问:“你们警察是抓犯罪分子的,不知道垃圾的事儿管不管?”

    宋文举当即表态:“我们管!”

    经联系市政府清运站,宋文举得知,嵩岳小区拖欠的清运费达1万多元,若不交齐拖欠费用,清运站不可能给小区清理垃圾。于是,他找业主,找物业公司,找办事处,找派出所,开了十几次座谈会。

    就在节骨眼上,宋文举的妻子突然病倒了。在医院做手术的当天中午,医生打电话让老宋去签字,宋文举说:“让她姐代签吧。”

    当天下午,宋文举在嵩岳小区忙完后急急忙忙赶到医院,妻子的手术已经做完了。妻子醒来后,对宋文举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干脆嫁给嵩岳小区吧。”

    在宋文举磨破了嘴皮、跑遍市政和环卫等相关部门后,6辆垃圾运输车开进了嵩岳社区,用了两天时间,才把小区的垃圾清运干净。

    清完垃圾后,宋文举又联系协调市园林绿化处。绿化处派出6名剪修工,对小区内的花草树木进行修剪。宋文举还协调社区和街道办事处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办理垃圾清运证,邀请新的物业公司进驻社区,使嵩岳社区物业管理工作走向了正轨。

    记者在嵩岳小区采访时发现,如今的嵩岳小区已成了一个平安、和谐的家园。

    “大走访”中,民警学会和群众打好交道

    辽宁省本溪市副市长、市公安局长刘国秀告诉记者,在“千名民警进万家”活动初期,相当一部分民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畏难情绪,有的是被“赶”下去的,还有的是被“逼”下去的。可是,通过“大走访”活动,绝大多数民警受到了深刻教育。

    按照统一部署,本溪市公安局要求全局每名民警在老百姓中选择5户家庭,结成固定对子,以3年为一个周期,每月到家中开展一次工作。

    本溪市有160万人口。本溪市公安局重点选择3类人群作为联系对象:公安机关最不放心的人,对公安机关最有意见的人,最值得公安机关同情和帮助的人。

    刘国秀坦言:“在当地,警民关系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一些民警不善于与群众打交道。这些问题的存在,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不少群众对公安机关有意见。如果不着眼于工作能力的提高,我们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

    刘国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局有近4000名民警,如果每名民警能够赢得5户家庭的拥护,全市公安机关就能赢得两万户家庭的拥护。如果再发挥这两万户家庭的辐射作用,就能赢得更多家庭的拥护。

    本溪公安民警“大走访”的过程,也是上门征求意见的过程,全局民警共征求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1600多条。全市刑事、治安案件开始下降,许多社区和村子实现了“零发案”。

    郑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长黄保卫表示,“大走访”对郑州公安民警的教育同样深刻。他说:“公安民警需要的是实打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现实生活中,有的民警讲起办案、抓人头头是道。还有的民警会讲多国语言,就是不会讲群众语言。一旦和群众打起交道,许多民警却进不了门、接不上话、搭不上腔、办不成事。这种状况有待改变。”

    郑保卫强调:“我们正着力打造新时期的亲民、爱民、为民的新公安民警形象!”

    变“大走访”为“走长访”

    今年2月,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辽宁省调研时强调,各级公安机关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把“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变成民警的自觉行为,用真心真情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黄保卫认为,公安机关不仅要做好传统意义上的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而且要着力提高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不能再简单地用发案数、破案率来衡量公安工作的成败。“老百姓最实在,他们的心中有杆秤。我们的真心付出,必然会得到老百姓的真诚回报。”他说。

    黄保卫介绍,在“大走访”中,民警发现了许多潜在的治安隐患,群众也主动提供案件线索。在郑州,“单向的警帮民”正变为“双向的警民互动”,“大走访”正变为“走长访”。

    为探索建立“大走访”的长效机制,河南省公安厅出台《河南公安机关注民生服务群众八项措施》,登封市公安局开展“警民一家亲”活动,驻马店市形成了“走百乡、串千村、访万户”的“百千万工作机制”……

    “大走访”也引起法律界人士的关注。河南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李煦燕乐观地相信,公安民警在化解大量的基层社会矛盾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她分析,大量民事案件发生的起因实际上都是民间矛盾,如婚姻问题、家庭暴力、子女抚养、老人瞻养、个体商贩的租赁经营等。许多小矛盾如果没有人在基层、社区进行化解、协调,就会导致群众上访,基层民警正好可以发挥其优势作用。

    “对于国家公务人员来说,除了行使自己的职责以外,还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事律师职业多年的李煦燕说,“作为一名律师,我期待‘大走访’能形成更好的长效机制,对更多的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能有所触动,并最终形成整体的社会联动机制。”

    本报北京4月3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