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显示60.7%网友认同中国父教缺失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网跟进了一项调查(1988人参加)。结果显示,60.7%的网友认同孙云晓的观点,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的人觉得不好说;仅13.0%的人认为父教并不缺失。
“父教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男孩是爸爸生的,女孩是妈妈生的。昨天我的小姨在医院里生下了一个小弟弟,我才明白:原来男孩也是妈妈生的。那么,要爸爸干啥呢?”这是一名小学生的作文开头。她在文中说:爸爸每天早出晚归,一回家就懒洋洋地靠在沙发上看电视。他看到扫帚倒地也不会去扶一下。可他对我们说一定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时一点也不脸红。
什么原因导致了父教缺失?调查显示,“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排在第一位,69.2%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男性的职业压力更大,无暇他顾”(50.9%);40.1%的人认为是观念问题;31.8%的人认为是整个社会不重视男性教育。
孙云晓的博客上,一位匿名网友的话引起不少共鸣:“现实生活根本就不会给男人更多的时间教育孩子,而且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连女人也无法对孩子进行更多的教育。试问一个出租司机和一个教育学者的时间、精力、学识能对等吗?”
还有一名自称“苦恼父亲”的网友说:“现在的孩子都被学校的课程淹没了,爸爸想和孩子玩都没时间啊。我这几年就苦恼无比,因为孩子没时间和我去远足,去旅行,去和大自然亲近。”
“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父教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孙云晓说,关注孩子不在时间长短,首先是要有责任意识。在任何一种教育体制下,家庭教育都应该有所作为。“教育方式很多,首先就是陪伴。比如说父亲应该经常回家和孩子一起吃晚饭。有父亲在,孩子就会感到安全、稳定、有人关爱。”
娶了日本妻子并育有一子的北京文艺网总编辑、日本东洋美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杨佴旻,对中日两国的教育差异感受颇深。杨佴旻参加过日本小学的开学典礼,校长的讲话让他很有感触。那个校长讲了三点:第一是要玩好,玩得开心;第二是好好吃饭;第三才是学习。“事实确如孙教授所说,中国的教育是让孩子做非凡的人,日本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做普通人。日本孩子没有那么大升学压力,反而是高中生的就业率最高,因为他们的企业非常理性,可以用高中生的绝不用大学生。所以未来怎么样完全能由孩子自己决定。”他说。
“对于男人来说,做父亲也应该是事业的一部分”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调查中46.9%的人选择了母亲,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担”,11.4%的人选择其他,仅有13.0%的人表示是父亲。
孙云晓说到这样一件事,在某未成年人犯管教所,每到母亲节,这些未成年人犯都争着领贺卡给母亲送祝福。转眼到了父亲节,贺卡却没有一个人去领。他们对母亲还抱有感激,对父亲却无话可说,很多都没什么好感。
“父亲会给孩子权威感、纪律感、约束感。没有父教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的机会。”但他同时强调,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亲的合作。
孙云晓说,母亲抱孩子往往会抱得比较紧,而父亲会给孩子很大的空间,这就是天然的差异。所以孩子一给父亲抱就会特兴奋,会往上窜,活动半径就很大。这就是父母的差异,这种差异一直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我想做个好父亲,可我该怎么办?”河北一家通信公司职员赵耀初为人父,如何教育孩子,规划孩子的成长,成了他最拿不准的事。教育孩子的书那么多,不知道该看哪一本,别人的教育理念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也说不好。
调查显示,40.0%的人表示父教缺失的最大原因是不知怎样教育孩子。
开设父亲学校也许是个好办法。孙云晓说,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应该学习的。现在全国已经有43万所家长学校。今后应该更有针对性,可以设立专门的父亲学校。现在苏州已经开了家长学校的网校,父教课程也可以网上学习。
“对于男人来说,做父亲也应该是事业的一部分。”今年68岁的蔡笑晚有6个孩子,这已够奇。更奇的是他以当父亲为事业,而且把这个事业做得很精彩。他的孩子,一个是科大硕士,5个是美国博士,每人工作都挺牛。目前,蔡笑晚正在全国各地讲课,主要内容就是如何做爸爸。他说:“教育不能靠运气,我的经验并非不可复制。我的三个关键词:早期教育、培养励志、自学能力,都是可以复制的。”
父亲会让男孩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会让女孩更有自立精神
父亲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排在首位的是“以身作则,言行处处做表率”,79.5%的人选择此项。接下来还包括:多跟孩子聊天,跟孩子做朋友(76.6%);多跟孩子相处,和孩子一起玩(66.2%);带孩子去运动锻炼(63.4%);指导教育孩子的礼仪、道德(62.7%);干预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思想(58.7%);带孩子去旅游(48.7%);督促、辅导孩子的学习(43.4%)。
28岁的小薛现在是北京一家公关公司的主管。小的时候他父亲经常出差,被母亲宠多了,就变得有点胆小。“当时还在上幼儿园,有次和爸爸一起走过一条胡同,有两个大孩子在那里玩,我怕他们欺负我,就悄悄躲到父亲的身后。父亲发现了,他就带着我在这个胡同来回走了几十趟。”小薛至今还记得爸爸当时说过的一句话,“一个男人需要勇气和担当”。
调查中,48.8%的人认为现在的男孩子女性化倾向明显,勇敢担当的精神几乎没有;48.5%的人说中国孩子真正缺少的就是男性教育。
杨佴旻的儿子今年10岁,在日本上小学四年级。他也担心儿子性格不够坚强、不够爷们儿。从东京回北京,坐飞机只要3个多小时,但他去年硬是带着儿子在海上坐了3天的轮船,就是想让儿子体验一下漂洋过海和在大海里的感觉。杨佴旻觉得,母亲更多是要“言传”,告诉孩子一些事,而父亲更多在于“身教”,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做法。
对于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的影响,85.3%的人表示是“让孩子勇敢,有魄力和勇于承担责任”;80.7%的人认为是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85.6%的人认为孩子优秀人格的形成需要父母共同培养;46.6%的人认同父亲在孩子人格培养上的作用比母亲更大。
同时,53.8%的人认为父亲会让男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44.1%的人认为会让女孩更具有自立精神。
“父母别无选择地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最早是从父亲身上观察和思考怎么做男人,从母亲身上观察和思考怎么做女人。”孙云晓说,现在有些母亲经常在孩子面前贬损丈夫“窝囊、没本事”。对于孩子来说,父亲的权威性就没有了,榜样就倒塌了。儿童的文化是模仿文化,学习是观察学习。有教育意识的母亲应该在孩子面前尽量维护父亲的形象,引导孩子尊重父亲。相互尊重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
制图:杨大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