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台
“地球一小时”后的心理暗战
轰轰烈烈的“地球一小时”过去了,地铁站里的宣传广告已经撤下,可关于这一小时的口水战还没有完全结束。
有人算了一笔账,从节能角度讲,关灯一小时还不如一个月少开一天车,他们认为这不过是个仪式罢了,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还有人注意到“地球一小时”上了新闻联播,他们确信这是一场可以向世界证明我们在环保领域没有缺席的“秀”。但支持者却认为,勿以善小而不为,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参与意识,那些故作冷峻的质疑只不过为自己“没关灯”找了个借口。
支持者因为“关灯”而理直气壮,面对质疑者,他们充满道德优越感;质疑者则以质疑来消解对方的优越感,以此显示自己的清醒、不随大流。其实,双方都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谁也没比谁高尚多少。不管是关灯还是少开一天车,只要“起于行”,就都比口水大战有意义。
让娱乐的回归娱乐
最近,一段“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在网络上热传,这段吉他弹唱旋律简单,歌词却很有群众基础:31岁的王小姐是个大龄文艺女青年,该嫁个搞艺术的还是有车有房的呢?悲惨的现实是,“大款都不喜欢她,他们只想娶会做饭的”,而“搞艺术的男青年有一部分只爱他的艺术,还有极少部分搞艺术的男青年搞艺术是为了搞姑娘”。
很快,这首歌和都市“剩女”现象联系起来。一家网站还就此做了专题,从进化心理学、社会贫富差距增大、人口比例失调、男权社会的角度来分析这首歌所反映出的一个有点严峻的社会现实——“大龄女青年,她不是一个人”。
不能不说这有点过度阐释了。把一个人的故事放大到一个群体,又把“大龄文艺女青年”泛化为“大龄女青年”,类型化的分析本来就增加了阅读者的卷入度,再用点社会学、心理学的术语忽悠一下,好像很深刻,其实很无聊。
就让娱乐的归娱乐吧,意见市场如此泛滥的时代里已经不需要这些假装出来的深思熟虑了。
对话的可能性
距高考只有几十天,女儿却陷入热恋,周末很晚才回家,月考也考砸了。“快要崩溃”的母亲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发到她的QQ邮箱:“女儿,妈妈知道你找到了心中的白马王子,他是一个非常优秀和诚实的孩子,妈妈为你们祝福……要守住爱情,守住他,就要让自己完美,让自己更优秀。女儿,真的珍惜这段感情的话,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吧!”信发出去的那个周末,女儿回家后一整天都在学习,母亲终于安心了。
母亲的方式很容易复制,时尚的媒介+先立再破的劝服策略。其实写信不过是一种形式,重要的不是写了什么,而是“写”这个行为本身。要试着用孩子认可的基本规则建立一种对话的可能性,正如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所说,千万不要因为有爱,就觉得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都需要一颗平常心
一个1600人的直销公司旅行团到达台北,媒体蜂拥而至。“卡刷爆都没有关系”,“想买什么买什么”,大陆游客的这些语录出现在台湾媒体上,被批评为“嚣张”。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大陆游客消费不够,台湾业者埋怨;杀价,台湾业者反感;大手笔消费,又会引来嚣张指责。有一点像琼瑶小说里典型的爱情困境,怎么都不对。”《环球时报》则提醒,“很可能还有更多人出来找茬,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先不要急着剑拔弩张。反躬自省,老外来中国旅游疯狂购物大喊“cheap”时你是什么感觉?如果你也“不爽”过,那就别说人家是“找茬”。只不过老外很少喊“cheap”,在秀水买东西时他们比国人还懂门路呢。
所以,要求别人“平常心”的时候,先看看自己能否做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