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8日
星期

健全失业保障比解决数字打架更重要

刘效仁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08    [打印] [关闭]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2%,而去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镇失业率攀升至9.4%、已超过7%的国际警戒线。(《中国经济周刊》4月7日)

    城镇失业率的“数字打架”,与统计和调查方法有关系。目前政府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不包括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而“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国际劳工组织通用的一个指标,是反映城镇常住经济活动人口中,符合失业条件的人数占全部城镇常住经济活动人口的比率。显然,后者更科学也更接近真实。

    况且,我国的失业登记一直不太完善。“失业率”在一段时间为社会所讳莫如深,甚至被当成抹黑制度“优越性”的一个指标,“失业”叫“待业”。随着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劳动用工制度发生重大改革,政府不再统一分配和安置,“待业登记”因此更名为“失业登记”。由此开始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仍不免打着历史烙印。

    由于与领取失业救济和低保补助密切相关,登记失业率高意味着政府要提供更多的财力保障,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显然不希望过高的“登记失业率”出现。而当“高失业率”与政绩挂钩时,官员更有可能通过弄虚作假粉饰太平。同时,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的失业状况未能纳入统计范围——他们的就业并未能成为政府的必保目标,作为弱势群体亦未能享有失业补贴等同等国民待遇。

    失真失实的失业数据,不仅难以成为政府科学的经济决策的依据,甚至可能造成误导,使群众的失业艰难无法真实地向国家和社会表达。尤其是背后掩盖的社会不公,更易为政府忽略。特别高的劳动力剩余率和失业率,将会使大规模的城乡居民陷入生活困境,会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有专家建议废除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尽早与国际接轨。据称,国家统计局从2005年底就已开始这方面的试点,并争取在“十二五”规划时期,将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既然决策依据不真实,何以不能迅疾纠正?相关人士解释称,之所以一直采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登记失业率,主要是“十一五”规划是以登记失业率为考核目标的,如果再公布调查失业率,跟考核目标对应不上。既然现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失真,将其控制在4.6%的政府目标显然也不切实际。所以,应创新调查办法,而非维护不切实际的标准体制,否则就是削足适履。

    建立新型的劳动力调查制度,与国际接轨,是早晚的事。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尽早健全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障机制。虽说欧美国家失业率较高,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即便失业,也有救济金维持生活,不会造成太大的社会动荡或危机。而目前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相对较小,低微的失业保险金也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更多农民工根本未能纳入失业保障范围。职业无着,生活无靠,悲观无望,无疑,会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消极因素,政府有关方面对此不可不察。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