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藕初:实业界“一线光明”
   筹备了半年的上海厚生纱厂刚刚开工,42岁的厂长穆藕初就累坏了身体,在1918年6月的这个初夏,他整整睡了48小时,还是起不了床。前来诊治的德国医生问他月薪多少,答曰400元。又问每月花费多少,答曰伙食费6元,房租24元。德国医生惊奇地说,400元月薪,你用的不足十分之一,希望穆先生爱惜自己身体,为国家社会效力。
   这位德国医生有所不知,眼前这个中年男子虽不爱惜自己身体,对企业的管理却井井有条。他是第一个将全球管理学的奠基之作、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于1911年的《科学管理原理》翻译为中文的中国人,尽管自1916年出版后的10年里,这本书一共只卖出了800本,但穆藕初却成为整个中国企业界的知名人物。据说外国人给他写信,不用写门牌号码,只要写Mr.MOH Shanghai China(中国上海穆先生),他就能收到。
   创办企业,穆藕初事不分大小,白天指挥工人安装机器,晚上规划各车间报表的样式,建立严格的报表统计和财务管理制度。他亲自拟定报表样本,交给各部门车间负责人参照填写,一日一报,以便及时掌握耗材、用工、用时、数量、质量等。在此以前,中国的企业从来不知道报表是什么东西。在管理上,他一开始就以工程师、技术员制代替传统的工头制。在生产上,因为引入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美式纺织机,工厂还未开机,同行就来参观,他也来者不拒。
   这些“吃螃蟹”的举动轰动民国,《申报》多次称他为“中国实业界之一线光明”。果然,1916年6月,北京商品陈列所举办产品质量比赛,当时,全国最细的纱一般只达到42支,只有穆藕初的纱厂能纺出48支。记者采访穆藕初,他回答:“出纱之优劣,三分在机器,七分在人为。这不能不说是实行科学管理的结果。”
   3年后,穆藕初发表《纱厂组织法》,将办纱厂应注意的一切公之于世,毫无保留。因为,“中国过去的事业家,大都习惯于以一二人支持全局,一旦偶有变动,就会‘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不过,尽管穆藕初踌躇满志,但在中国独特的商业土壤中,他依然吃了无数败仗。1924年的经济大萧条中,他的3家纱厂相继陷入困境,德大被人收购,厚生因发生股东争吵而清盘,郑州豫丰因为地处军阀混战的主战场而被波及,被迫抵押给美国洋行。
   1928年,商场失意的穆藕初跨入政界,这个新上任的国民政府工商部次长,又制订出众多现代工商法规,包括《工厂法》、《工会法》、《劳资争议处理法》等。多年的美国留学经历,让这个熟悉美式商业理论精髓的管理者认定:“在人事日趋繁颐,社会日趋复杂的现在,无论什么团体,都要以法治为本,然后有一定的轨道可循,有一定的规矩可遵。”后世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了这段历史后,发出惊叹:“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或者想做的,正是穆藕初当年提倡和实行的。”
   穆藕初经商多年,积累财富丰厚,日常生活却十分简朴,常身穿旧衣。他的万贯家财,都用来扩大企业和资助教育。纱厂刚刚盈利,他便慷慨地向北京大学捐银5万两,请北大校长蔡元培和蒋梦麟、胡适、马寅初3位学者,推荐一批年轻学子去美国留学,条件只有一个,要选送培养真正的人才,学成后报效祖国。选送的5个人,后来都是大家——罗家伦、康白情、段锡朋、周炳琳、汪敬熙。出于感激,这些学者又集资一万元,设立以“穆藕初”命名的奖学金。第一批得这个奖学金的学生里,便有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
   抗战时期,棉布紧缺,时任农业官员的穆藕初,发明了“七七棉纺机”,提醒国人别忘了“七七事变”国耻。新纺机的生产效率超过旧式手摇纺机数倍,在国统区和延安根据地都大为流行。不过,这样的“技术创新”,跟最初他费尽心力对中国企业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已全然不是一回事了。
   不久,穆藕初患肠癌去世,去世前,他吩咐家人,寿衣不用丝绸,要用土棉。在他的奠堂之上,有悼念者送来挽联,写着醒目四字——“衣被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