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转变观念破重围
一名应聘学生表示,他的理想职业是大公司的白领,但现在他和同学们已不再排斥中小企业了。“薪酬不是最关键的,主要是要找一个更能锻炼自己的平台。”他说。
2008年下半年以来,就业形势严峻,一些高校毕业生开始反思自己的就业定位,逐步调整就业心态。有关专家指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正出现三个方面的转变:向基层迈进;向中小、民营企业迈进;向积累经验、提升自身能力迈进。
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
一直以来,“眼高手低”是不少高校毕业生的通病。在找工作时,有的毕业生目光短浅,不愿从最基层、最普通的工作做起,最终影响了用人单位对他们的任用。
去年以来,由于受金融危机冲击,不少大学生开始转变就业观念,不再抱着“一工作就当白领”的想法,而是“愿意从最普通的‘灰领’、‘蓝领’做起,慢慢寻求发展”。
此外,随着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很多大学生开始转变就业的地域观念,愿意到基层、农村就业。
截至4月6日,拟招5010人的江苏省大学生“村官”选聘计划已吸引了3.5万余人报名。其中,苏州市的220个“村官”名额,吸引了6141名大学生争相报名,报考录用比例接近 28∶1。
重庆市教委日前表示,将扩大服务基层高校毕业生的选拔数量,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近期,重庆将新增3200个教师特岗岗位,鼓励大学生毕业后服务基层。
浙江省政府近日制定《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新增两万个社工岗位和1万个农村教师、医生岗位,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上山下乡”,到城乡社区和基层公共服务领域就业。
一名想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福州大学生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些家在小城镇或农村的同学在福州工作,月收入两千元左右,除去租房子、交通、伙食等开支,有时可能还入不敷出。而如果回家乡工作,虽然收入少一点,但消费较低,还可以吃住在家里,从经济角度考虑既实在又可行。
破除“高端意识”到中小、民营企业去
不久前,南开大学应届毕业生马宝鹏等6名学生到天津14所大学开展调查,完成了一份4万余字的《金融危机下大学本科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有关最受欢迎单位类型调查中,民营企业以40.98%的比例高居首位,原本更具人气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位列其后。
此前,稳定和高薪一直是高校毕业生首先考虑的两个就业因素。政府机关、外企相应地成为受热捧的对象。然而,受当前就业形势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改变了原来的“高端意识”,放低身段,开始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
北京工商大学举办的中小企业招聘会上,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说:“我已投了很多简历。现在不少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企业,不过跟我专业比较对口,我还是很喜欢的。”
日前,陕西省举办了以应、往届高校毕业生为服务对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洽谈对接暨中小企业招聘周活动”。活动有3个专场的人才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1.8万个工作岗位。还将组织20名以上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开展赴校园就业指导,组织150家以上中小企业赴校园招聘。活动首日,招聘单位提供4800个岗位,5580名毕业生入场求职。
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发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广州地区人才供求数据显示,人才需求总量近80万,而求职人才数达到200万。虽然各类企业的招聘需求、参加招聘会频率等均明显下降,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放缓,但民营企业依然是毕业生的需求大户。
业内人士分析说,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由于还处在成长期,需要更多地创新与发展,这就要求应聘者能吃苦耐劳,有灵活的思维和积极探索创新的品质。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是很好的成长锻炼平台。
积累经验 提升自己
记者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采访时发现,不少用人单位都要求应聘者“有工作经验”,而这恰恰是许多求职者最缺少的。对此,不少大学生开始着眼自身,不断寻求见习、实践甚至创业机会,为自己增加经验“筹码”。
针对高校毕业生缺经验的现象,近来,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出各类见习、实践、创业基地,为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培训、资金、场地等服务和支持。
沈阳市人事局透露,自2006年10月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以来,共提供见习岗位1.2万余个,7100余名毕业生参与了就业见习,其中5900余人被用人单位留用,正式就业。见习留用率达83%。
去年以来,山东省济南市全面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截至目前,已发展见习基地100多个,安排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3000多人,70%以上成功就业。济南市计划3年内再建设300个见习基地,组织1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
日前,为帮助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团中央向社会公布了4083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不少申请进入见习基地的大学生表示,他们要首先选择适合的就业见习岗位,积累经验,为将来更好地择业做准备。
相对于纯粹的见习、实践,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难度更大。一组关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全世界为20%,在中国成功率为10%。
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各地涌现许多创业培训班、创业基地,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创业者“成功突围”提供各种便利。
“我也知道创业很难成功,但我是冲着积累经验才创业的,即使最后失败了,我也一定收获不小,也能为就业增加筹码。”福建师范大学一名网上开店创业的应届毕业生向记者说。
本报北京4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