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的好去处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青少年空间”在香港取得很大成功,成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典范。2007年,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与香港青年协会签署协议,把“青少年空间”引进内地,在杭州、武汉、成都三个城市试点。2008年7月,成都的4个“青少年空间”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从4个青少年空间的选点上,可以看出团成都市委对此次试点的期待。在中心城区用地极度紧张的条件下,武侯区启用了社区内的闲置场所,锦江区把“青少年空间”建在图书馆,是共用共享的典范。处在城乡接合部的双流县和温江区,则试图探索城市化进程中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有效途径。团成都市委区县部部长穆咏涛说,这与国家确立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精神是一致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到一年,“青少年空间”的魅力就得到展现。
彭浩然是成都玉林小学六年级1班的学生,也是武侯区“青少年空间”的常客。每周二和周五,学校下午3时40分就放学,爸爸妈妈还没下班。以往,彭浩然一个人在家无聊,只好到同学家写作业,或者到外面打篮球。去年11月,同学向他推荐了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学校旁边农贸市场3楼的武侯区“青少年空间”,这里的团队游戏、拓展训练、上网冲浪、图书馆等都是免费的,是放学后的好去处。
从那以后,彭浩然放学后的时间过得有滋有味。在“青少年空间”,他不仅玩得开心,劳动起来积极性也很高。原来,“青少年空间”的会员实行积分制管理,通过参加扫地、擦桌子这样的义务劳动赚取积分,然后参加更精彩的活动。比如花两个积分借一本书,5个积分可以换来半个小时的上网冲浪时间。
和彭浩然的爸爸妈妈一样,许多家长喜欢上了“青少年空间”这个新鲜事物。截至目前,武侯区“青少年空间”已有来自周边20多所学校的1000多名注册会员。
记者注意到,在成都,另外3个“青少年空间”也吸引了数以千计的会员,在周边小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