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0日
星期
曾经向往白领生活的赵增秀,如今觉得当乡村教师“很有成就感”——

支教大学生:愿做染绿春天的小草

本报记者 张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10    [打印] [关闭]
    2006年春天,即将毕业的天津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的赵增秀找工作时到处碰壁。

    像许多大学生一样,她在人山人海的招聘会上遭遇了挑战——非名校背景、专科学历,让她在求职路上产生了挫折感。“每次都没被录用,不是因为学历太低、专业不对口,就是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这让我感觉很失落。”

    一气之下,22岁的赵增秀回到天津静海县老家,对家里人宣布:“我再也不去招聘会,再也不去面试了。”

    父亲赵家江是静海县陈官屯小学的教师。在女儿回家的第二天,他问,学校的英语老师病了,你能不能去代一下课?于是,赵增秀当上了英语代课老师。

    不过,这个时髦的女孩还是向往大城市的白领生活。她留意着招聘信息,并在简历里列出了求职意向:高级管理人员。

    简历投出后,如同石沉大海。

    这一年,政府有计划地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通称“三支一扶”。

    在两个月的“代课生涯”即将结束时,仍未找到理想工作的赵增秀报名参加了这项计划,成为第一批入选者。

    她支教的地方是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的刘快庄小学。这所小学地处天津东北部的农村,属于区里的“边远校”,全校600多名学生以当地农民和外来打工者的子弟为主,狭小的校园里,没有宿舍、食堂,也没有操场。

    “当时我的心里充满矛盾,到那里去工作、生活,简直就是去受苦。刚去时,我还真是有些心不甘情不愿。”赵增秀说。

    第一堂课上,赵增秀让学生轮流在黑板上写下姓名,并面对全班同学讲一句祝福的话,以此观察他们的性格与口头表达能力。英语是一门需要大胆说话的科目,可她教的三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学英语,很多人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一节课下来连两个单词都记不住。

    晚上,回到15公里以外、与人合租的房子里,她哭了起来,引得同住的几个姑娘一起抱头痛哭。对她们来说,最简单的烦恼是,不会做饭,吃什么呢?

    那些日子,赵增秀“哭过不知多少次”。学生同她顶嘴了,她忍着,下课后再掉眼泪。

    大学同学辗转找到刘快庄来看望她,见面就劝她赶紧走:“明知这是个村儿,你怎么还来?”

    赵增秀知道,有个一同来的大学生,压根儿没有报到。有些留在这里的大学生,也考上公务员或者找了其他工作,走了。

    赵增秀最终没有走。

    为什么没走?她说:“有一天躺在床上,突然脑子里出现了一幅画面:40多个学生老老实实坐在那儿,手背在后面,没人说话,只看着我。我就觉得我留下来吧。”

    “风可以把蜡烛吹灭,同样也可以把篝火吹旺。”决定扎根的赵增秀不再想别的出路,她参加了学校的拜师结对活动,向自己的师傅虚心请教;参加区里组织的各种培训,还在电大参加了专科升本科的学习。

    学校里虽然没有挂图、实物、幻灯等设备,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赵增秀采取游戏、歌曲、故事、笑话以及谐音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边玩边学。她辅导学生演出的英语课本剧《狐假虎威》还在区里获得了二等奖。这让她很受鼓舞。

    现在,赵增秀基本实现了全英语教学,有的学生能够用流利的英语回答问题。她喜欢带学生念课文,朗朗的读书声,让她“很有成就感”,更加舍不得这些孩子。

    2008年,两年支教期满后,赵增秀找到校长,希望继续留下来工作。根据她的良好表现,校方送出了聘任书。北辰区新教师的门槛不低,一般要求大学本科学历和师范类教育背景。因此,同校的老师们说,小赵很幸运,以支教的专科生身份获得聘用,这还是第一个。

    与赵增秀同在英语组的老师张静说:“她踏实肯干,能够扎下根来。看得出来,她喜欢这个地方。”

    赵增秀从小长在农村,又回到了农村。考上大学后,她憧憬过留在大城市,如今她说,她不再喜欢大商场和大马路了,唱卡拉OK和逛街也不再是她的嗜好。“农村更需要大学生,在那里更能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在她的带动下,相恋多年的男友也来到北辰工作。他们计划把婚期推迟1年,等到赵增秀的第一批学生毕业后再说。

    如果当初离开这里,赵增秀不知自己会做什么。她说,大学毕业3年了,仍有同学没找到工作。

    与后来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座谈时,她用诗意的语言说:“‘报国’不是纸上空谈的口号。我愿意做一棵小草,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真正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染绿人生的一片春天。”

    本报天津4月9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