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校内外兼修扶持就业创业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内的各地高校,不断加强工作力度,采取积极措施,“内外兼修”,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并不断拓宽就业创业渠道,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创业。
帮助学生修炼求职“内功”
今年3月以来,武汉大学推出以就业为主题的志愿者“草根行动”,吸引了上千名学生和校友报名参加。针对应届毕业生,活动安排了简历制作、面试礼仪、面试沟通技巧、笔试技巧等服务,有效增强了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
江西理工大学定期为学生开设各类就业讲座、组织就业培训、开展模拟面试等,还邀请该校专家和部分企业负责人担任指导老师,为求职学生“开小灶”,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咨询。
东北师范大学建成国内首家学生就业典型案例库,并精选出版了3部“案例型”就业指导教材,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同龄人求职经验。在案例库的帮助下,不少毕业生求职“内功”大增,成功地从青涩的在校生转变为准职业人,敲开了通往社会舞台的大门。
南开大学编撰印制了《求职心理宝典》,并向应届毕业生发放,内容涉及大学生求职时所需的心理健康常识。手册还详列了专家电话、邮址等咨询交流方式,成为大学生求职的“心灵鸡汤”。
大连外国语学院举办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职业生涯,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就业观念一转变,紧随其后的就是接连不断的成功求职的故事。
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除提高毕业生的求职“内功”外,各地高校也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革新观念,从传统的找工作,转变为创造工作,再为别人提供工作。
中南大学大力开办创业教育培训班,并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目前,学校已建成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17个,建立创业依托基地、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628个,为毕业生搭起创业“舞台”。
天津大学邀请校友及创业成功人士举办创业沙龙、专题创业报告等,还将邀请相关部门举办讲座解读相关创业政策法规,进行创业指导。
暨南大学已在酝酿今年下半年成立“创业学院”,搭建平台扶持学生创业。
上海海洋大学将对成功创业且吸纳3名以上本校应届毕业生的创业团队给予1万元奖励;对拟创业的应届毕业生,学校将助其申请市大学生科创基金。
福建师范大学设立300万元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发展潜力大的创业项目提供3万元~5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对到基层和回乡创业的毕业生给予5000元至1万元的创业奖励金。
走出校门收集招聘信息
苦练“内功”的同时,各地高校也加强了外部发力。它们积极地“走出去”,实地探访各地人才市场,并借助校友资源,及时收集和发布招聘信息,全力提升就业信息服务水平。
武汉大学学生志愿者主动走进企业,把企业招聘信息带回校园。近日,志愿者已开始寻访企业,并将制作针对武大学生的求职手册。
东北师范大学召开市场分析报告会,把该校老师在全国走访过程中获得的大量一手就业信息,全面“还原”给学生,使得毕业生备感“解渴”。
天津中医药大学以医药企事业单位、社区医院为突破口,带领毕业生深入走访各区县医药单位和企业,收集就业岗位200多个。
清华大学组织举办能源电力系统、中科院系统、军队系统等行业“打包”招聘会,拓宽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自去年秋季以来,该校共举办各类招聘会近320场,参会单位达1600余家,提供招聘需求的单位总数已超过2500家。
大连理工大学部分领导利用寒假走访鞍山、辽阳等地10余家企业,达成了高年级学生到鞍钢及鞍山中小企业实习的协议,并邀请鞍山中小企业局率团来校联合招聘。
华南理工大学今年主推区域化、行业化、专业性强的中小型供需见面会,提高毕业生求职的命中率;同时加强与国家重要行业、重点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的联系,拓展新的就业渠道。
民办高校上海建桥学院与名校主动“错位”,实施差异化竞争,招聘会进校设摊的多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岗位大多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提高了毕业生被录用的成功率。
请来校友拓宽就业渠道
为了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各高校不仅主动“走出去”,还积极地“请进来”,运用校友和社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入春以来,各大学校园招聘会活动掀起了新的高潮。
华中师范大学日前邀请近百家用人单位出席其首届校友专场招聘会。从1979级老校友到毕业仅半年的上届学生,华师新老校友纷纷返校,为母校毕业生带来大量工作岗位。
同济大学近日举办了浦东校友会招聘会和深圳校友会招聘会,开发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就业渠道,招聘单位负责人均是该校校友。
江西理工大学邀请社会各界校友担任学校“就业信息员”,向母校传达招聘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
华东师范大学已向首批近800名优秀校友发出邮件,征集就业信息。这些校友基本都已经成长为本地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掌握一定的岗位信息资源。
引导学生服务基层建设
一面挖掘就业信息,一面拓广就业去向,各地高校纷纷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联系,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该地区和城乡基层就业。
云南民族大学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边疆民族地区就业。近年来,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毕业生逐年增多。
兰州理工大学采取举办宣讲会、对志愿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党员、学生干部进行表彰奖励等活动,积极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参加中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通过努力,共邀请到食品专业用人单位34家,提供就业岗位140个。
上海海洋大学对今年9月1日前到国家西部大开发省份内的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给予2000元~6000元一次性奖励;对到水产、远洋渔业等艰苦行业工作且签订4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5000元一次性奖励。
福建师范大学对参加“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的毕业生,一次性给予1000元奖励。
挖掘校园自身岗位潜力
据教育部网站日前公布的文件,我国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工作。对此,各地高校也在积极挖潜,为毕业生提供各类校园行政岗位和科研助理岗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拟在全校毕业生中招聘35名工作人员担任科研助理,选聘毕业生将在这些科研推广基地工作两年,学校和陕西省有关部门将为他们每月提供1000多元生活补助。
福建师范大学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包括辅导员和助研、助管、助教“三助”岗位等在内的216个岗位。该校还鼓励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的单位聘用一批优秀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
中国农业大学今年将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150名~200名研究助理。为大学毕业生更好地寻找就业岗位、考研深造或者创业等,提供一个临时性、过渡性的条件与平台。
复旦大学为该校因考研而耽误了求职最佳时机的优秀毕业生,提供校内岗位。该校每年产生的300余个新岗位中,至少有200个实验室技术人员、教辅人员等岗位,本科生足以胜任。
本报北京4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