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2日
星期
女排拼搏故事在郴州传扬,女排精神影响着几代郴州人——

一座城市与一支球队三十年

本报记者 慈鑫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12    [打印] [关闭]
    冬去春来,樟树花开,这是一个信号在提醒郴州的百姓,女排该回来了。

    曾取得辉煌成就的中国女排,是中国人的骄傲,更被郴州人视为是自己的“女儿”——在中国,再没有哪座城市能像郴州这样与一支运动队的腾飞紧密联系在一起。

    郴州市中心碧波荡漾的北湖岸边,在一片闹中取静的樟树林中,坐落着中国女排训练基地。基地内最醒目的建筑就是“腾飞”体育馆和“五连冠”酒店,前者是中国女排的训练馆,后者则曾经是中国女排的驻地,两座建筑物的独特命名,寓意一目了然。

    一幅巨大的《中国姑娘》壁画矗立在“腾飞“体育馆边,壁画的主题是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的辉煌历史。

    女排两次腾飞都从郴州起步

    最初邀请中国女排把训练基地建在郴州时,当地并没有预想到女排在日后的成就能如此辉煌,并成为郴州人从此难以割舍的感情寄托。

    1978年2月,当时的国家体委提出三大球要打“翻身仗”的目标,女排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先头部队。为了排除一切干扰、专心训练,中国女排开始在北京之外寻找训练基地。因为当时女排领队张一沛是湖南人的关系,郴州市找到了中国女排,希望能获准在郴州建立女排训练基地,为国家作一些贡献。

    据郴州市中国女排拼搏史迹陈列馆讲解员李英介绍,作为湖南南部的一个山区小城,郴州当时除了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较好之外,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甚至连一座体育馆都没有,但在那个年代,能够为国家作贡献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因此,郴州为了能够邀请到女排,也是花了很多工夫,包括在40多天里建起了一座竹棚训练馆。

    国家体委很快作出了郴州成为女排训练基地的决定,这也拉开了中国女排从郴州开始腾飞的序幕。

    1979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完成郴州集训之后,她们就在当年的亚锦赛上夺得冠军。随后,冠军一个接着一个到来,从1981年到1987年,中国女排五夺世界大赛冠军,包揽了这一时期女排世锦赛、世界杯、奥运会的所有冠军。

    中国女排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战绩,这让身为女排“娘家”的郴州人深感自豪,也加深了郴州人对“福地”传说的认同感。据李英介绍,自唐朝以后,郴州一直就有着“天下第十八福地”的美誉。直至今日,在郴州著名的景区苏仙岭上,仍有大量的“福”字雕刻。女排落户郴州之后一举创造“五连冠”辉煌,更使得郴州人深信郴州这块土地就是中国女排的“福地”。有意思的是,中国女排在1988年至2001年期间,曾一度中断了每年赴郴州集训的惯例,这段时间也正是中国女排的低谷,13年没有取得任何一项世界冠军。2001年后,随着中国女排在陈忠和的带领下恢复了每年在郴州集训的传统,中国女排也实现了二次崛起的梦想。她们先后在世界杯和奥运会上夺得冠军,郴州人也由此更加自豪——中国女排姑娘的两次腾飞都有郴州的支持。

    女排辉煌让郴州沾光

    不管是否有些迷信的味道,郴州人对女排的感情终究是真挚和朴实的。随着中国女排走向辉煌,郴州也跟着沾了光,这座原本默默无名的小城在过去30年一跃成为湖南省最重要的经济城市和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

    据李英介绍,在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后,美国媒体第一次披露郴州是中国女排的秘密训练基地;1984年中国女排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冠后,美国媒体再次报道了郴州作为训练基地为中国女排取得成功发挥了神秘作用。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郴州在国内外名声大噪,羽毛球、篮球等其他体育项目也开始把集训基地放在了郴州。

    到1987年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后,湖南省外事部门正式把郴州女排基地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一时间,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在全国学习女排精神的大背景下,郴州“火”起来了,城市发展也因此受益匪浅。

    郴州市委书记戴道晋4月9日晚在迎接中国女排2009年赴郴州集训时表示:“郴州近30年的发展是与中国女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郴州百姓对此更是感受深刻,在郴州女排训练基地工作了30多年的退休职工邓和说:“在女排没有来郴州之前,自己的很多外地亲戚常常把郴州当成是广西的柳州,更多的人则是从没听说过郴州这个地方,连‘郴’字都不会写。那时火车路过郴州也不停靠,后来因为女排在这里训练,快车才算是在郴州设了站。”

    随着女排走向辉煌,郴州当地也出现了“女排效应”。城市中心建起了女排雕塑、女排壁画,女排精神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五连冠”成为郴州当地一个特色名词,除了一度作为女排公寓的“五连冠”酒店创建之外,还有服装、烟酒等一批以“五连冠”命名的产品问世。

    当地还利用女排“五连冠”的社会影响力开展经贸活动,为郴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戴道晋表示,回顾郴州近30年的发展成就时不能不说,中国女排与郴州的紧密关系对郴州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郴州人真正感动的正是女排精神

    在女排训练基地外的围墙上,写满了郴州球迷给女排的寄语。诸如“祝愿中国女排再创辉煌”、“娘家人永远支持你们”等。李英表示,郴州人30年来对女排一如既往地热爱,并不是因为女排给郴州带来了多少利益和好处,而是这座城市的百姓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女排的拼搏精神,并为此感动。

    邓和至今仍对20多年前的许多往事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当时女排在这里训练时,姑娘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练到晚上,就算受伤、生病也不许请假。”

    以“魔鬼训练法”著称的中国女排原主教练袁伟民,当时曾有一句话给邓和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次一名队员左手骨折,伤得不轻,但袁伟民说,左手伤了,右手还可以继续练。”邓和说,这名队员就这样打着绷带继续在场上训练,基地工作人员无不动容。

    不仅是练得苦,当时女排的训练条件也很差。在郴州中国女排拼搏史迹陈列馆,记者看到了当年郎平曾穿过的一双球鞋,这双黑乎乎、破旧的球鞋似乎在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当年女排训练的艰苦岁月。

    郴州1978年为申请成为女排训练基地而修建的竹棚训练馆,直到1991年才拆除。据李英介绍,竹棚训练馆因为是简易搭造,不仅四面透风、冬天十分寒冷,而且竹制的墙壁、地板等还时常刮破运动员的衣服或是刮伤运动员的身体。为了减少运动服的磨损和避免受伤,当时中国女排的每一名队员还要在运动服外加穿一件粗布背心。现在,这些粗布背心成了女排拼搏史迹陈列馆的重要历史遗物。

    2001年之后,中国女排“黄金一代”在郴州集训时,仍旧保持着老女排拼搏、刻苦的精神。李英记得,当时的中国女排队长冯坤因为膝关节受伤,每个星期都被送往基地附近的医院接受穿刺抽液,每次都从关节中抽出一大针管的脓液,但冯坤却从不叫苦喊疼,基地的工作人员都为冯坤的坚强所感动。中国女排在苏仙岭上进行长跑锻炼时,很多队员累得筋疲力尽仍坚持不懈,无数郴州市民自发到苏仙岭上为女排姑娘们加油、鼓劲儿。

    30多年,无数个有关中国女排拼搏、刻苦的感人故事从女排训练基地传到郴州百姓中间,很多人慕名来到基地只为能够向女排姑娘亲口喊一声“加油”,更多的人则是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女排的忠实拥戴者。

    正如李英所说,当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辉煌和二次崛起时,或许只有郴州人能真正了解女排在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艰辛。

    女排精神影响着几代郴州人

    郴州人不仅为女排的拼搏精神所感动,还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把女排精神变为激励自己的力量。

    4月9日,在一群专程赶到腾飞体育馆观看女排训练的当地群众中,记者认识了一位中年妇女何悦。从中国女排在1981年世界杯决赛上以3∶2战胜日本队,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反败为胜击败俄罗斯队,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半决赛饮恨输给美国队,何悦对中国女排的历史如数家珍。她说,在她的家庭中,中国女排受到的关注程度最高,是任何其他体育项目都无可比拟的。因为观看女排比赛不仅是全家人的体育爱好,“学习女排精神”这句话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位家人。

    “不管是自己遇到困难还是教育孩子,我们激励自己的方法就是学习女排精神。”何悦说,“最深的体会是2001年从企业下岗待业时,自己的人生还从未遇到过如此大的挫折。”何悦说,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知所措,后来在电视中看到了女排的消息,多年来女排留给自己的记忆一幕幕浮现在脑海,脑子里很快就有了灵感,何悦告诉自己:“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只要能吃苦,干什么都能成功。”

    原本在一家矿厂做保管员的何悦,转行成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从刚开始时常跑错路甚至赔钱给顾客,到现在驾轻就熟,何悦吃过很多苦头,但最终熬过了艰难。她说,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女排给他们这一代郴州人留下的拼搏奋斗的深刻印象。

    不过,时代也在改变,当老一代郴州人还在把女排奉为自己的精神偶像时,新一代郴州人却已经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女排。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被郎平率领的美国女排击败后,丧失了进军决赛的资格。何悦为此怨恨不已,她把不满的情绪都撒在了郎平身上,她说郎平不该做对不起中国女排的事情。何悦介绍说,自己正在长沙读大学的儿子却反驳了母亲的观点,“儿子看到的是中国女排输了一场比赛却仍旧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儿子说,比赛胜负不能作为评价一支队伍的唯一标准,获得胜利也不是体育的唯一追求,至于拼搏精神,儿子认为只要尽力就行。”

    何悦不知道该如何与儿子理论,因为她觉得儿子说得并非没有道理。不过,最重要的是她一直欣慰地看到,儿子与自己一样关心女排,这也是所有郴州人共有的感情。

    本报郴州4月1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