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仅要会读书,更要会办事
在书中,作者化身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随孔子去面对和解决涉及管理、人生、处世、学习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管是作为当代的管理者和普通人,都有可能遇到。而孔子许多富有人性化的做法,给当代人很多启示。
比如说,鲁国一对父子互相告状,许多官员都说儿子不孝,应该把他杀掉。当时孔子身为主管司法的大司寇,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教化的方式,使两人觉悟得到提升,变得和睦恩爱。当谈到为什么这样做时,孔子讲了一个很有名的观点:“不教而诛就是虐待,教化比拳头更有力量!”
子贡的一段经历也很说明问题。鲁国国君很注意形象,因为有些鲁国人被卖到国外去当奴隶,于是鲁国就颁布了一项政令:谁能赎回在其他国家做奴隶的鲁国人,不仅可以从国库里拿回赎金,还可以得到一笔赏金。结果子贡赎回了十几个在卫国当奴仆的鲁国人,但却表现得非常大公无私,并没有去官府领钱。
本以为自己做了件好事,没想到却被孔子老师臭骂了一顿。为什么?老师认为,国家制定这个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物质刺激来调动国民的积极性。子贡的做法看似树了个好标杆,但别人该怎么办?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动机重要,结果更重要”的道理,而且让我们看到一个虽然不那么“大公无私”但更有人情味,也更全面、更智慧思考问题的孔子形象。
以往对孔子的误解,莫过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少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在此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考证,明确孔子的原意是:“不管是在一个国家中还是在一个家庭里,不管是上级和下级、父母和儿女,都应该各自明确自己的角色,尽好自己的本分,这样才会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与内耗。”
本书作者吴甘霖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其形象在历史上遭到过两重异化:一是神化;二是妖魔化。他采取让当代人更容易接受的小说方式,让这个真实的孔子形象还原。
有人说,本书是一本让大学毕业生尽快适应单位和社会的首选图书。因为,它所倡导的“千万不当‘书呆子’、‘不仅要读书,更要会办事’”等理念,正是单位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