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一周
四十余组织联名质疑《孔子》
电影《孔子》自筹备以来便风波不断。先有传著名演员濮存昕批评剧本设计“孔子会武功”太过荒诞。近日又有媒体报道称,电影中可能出现“孔子之情戏甚至三角恋”内容,连番掀起舆论风波。为此,中国儒教网联同海内外孔氏宗亲、儒家社团、儒学研究机构等40多个组织向《孔子》剧组发出《公开函》,呼吁剧组“须尊重历史,宜敬畏圣人”,并强调孔子的“圣人”形象不可亵渎。面对质疑,《孔子》剧组日前发表声明,表示影片中的剧情依据史实,“除必要及有益于人物塑造之艺术虚构,并无对孔子生平及历史之篡改、戏说或编造。绝无某些媒体所渲染炒作之戏说剧情。”此外,濮存昕亦否认了相关传闻。
点评:看罢来龙去脉,发现所有的争议点都不过是以讹传讹。那炒作究竟是如何出炉的?大概是因为在戏说成风的环境里,武斗、情爱、暗战都是吸引眼球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有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孔圣人不能独善其身,多少也要沾染些热闹吧。
“短篇小说圣手”身后谁人接班
4月11日,著名作家林斤澜因病在京去世,享年86岁。林斤澜曾任《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他一生主要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是文学评论界公认的老一代“短篇小说圣手”。创作于1950年的《台湾姑娘》、1980年的《头像》、“矮凳桥风情”系列被认为是当代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品。林斤澜的小说多取材于北京郊区农村生活和知识分子的遭际,结构精巧多变。其晚年的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称为“怪味小说”。
点评:林老驾鹤西去,网友留言中多是感慨,感慨老一代“短片小说圣手”走了,新一代“圣手”谁来接班?在各种诱惑包围的当下,能专注某个文学领域,安心写字并对自己文字负责的作家,还有几个?
闫怀礼走了,“沙僧”永远活着
曾在“82版”《西游记》中扮演沙僧的演员闫怀礼4月12日在京病逝,享年73岁。《西游记》其他师徒三人赶去送了闫怀礼最后一程。闫怀礼因出演《西游记》中沙僧一角而被观众熟悉。此外,他还曾在《蔡文姬》、《三国演义》、《詹天佑》、《大明宫词》、《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多个热播剧中扮演角色。闫怀礼去世消息传出后,立刻有网友自发进行悼念,更有网友“挖掘”出其在《西游记》中的多个客串角色,并搜集到相关图片以表缅怀。
点评:很多人听到“闫怀礼”的名字未必马上能对上号,但一说“沙和尚”,脑子里立马就蹦出那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让一个角色深入人心,这应该是身为演员的最大成就吧。闫老一生得“沙僧”足矣。当然,这个标准不适用于那些以挣钱为人生最大成就的演艺职业人员。
《杜拉拉》广告抢风头
《杜拉拉升职记》从图书市场火到了话剧市场。由原著小说改编的话剧《杜拉拉》日前正在上海火暴上演。不过成为舆论热点的话题,却是关于话剧中的广告。据悉,《杜拉拉》首次将广告“植入”话剧中。表演中,某品牌汽车广告在剧中反复出现5次,成为“规定台词”,强调效果异常突出。每次广告词出现时,现场笑声一片,几乎成了该剧最大的笑点。对此“突破性”举动,观众反响不一。有人很反感广告泛滥,认为是艺术的失败;也有观众觉得挺好玩。
点评:电影里无处不在的“软广告”让人眼红,拦不住话剧人也来分杯羹。只不过电影也好,话剧也罢,需要讨论的并不是广告能否“植入”,而是观众的视觉需求满足了与否。好看了,啥都好说。要想精神物质两手抓,看来《杜拉拉》还需要向此“道”大师冯小刚导演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