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拉贝》互掐或能赢来票房却将输掉尊严
陆川4年磨一剑的战争片《南京!南京!》将于4月22日全线上映。而由傅瑞安—加伦伯特导演的、同是“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战争片《拉贝日记》也将于4月29日上映。两部影片虽风格不同,视角不同,但身处同一档期,诸多相关舆论自觉不自觉地将二者置于“死磕”状态。
梳理一下《南京!南京!》与《拉贝日记》制作方在前期宣传中的角力,据说是陆川先“炮轰”《拉贝日记》剧本太差——当年《拉贝日记》曾找陆川执导,但他以剧本太烂婉言拒绝了。《拉贝日记》制作方立刻“还击”,在电影《拉贝日记》中扮演日本战犯的日本演员香川照之向媒体透露,陆川曾亲自找过他出演《南京!南京!》,但他感觉《拉贝日记》的剧本更出色一些从而谢绝了《南京!南京!》。
这仅仅是两部影片宣传口水战的开始。比较完了剧本,开始比投资——《南京!南京!》7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不及《拉贝日记》3000万美元投资的1/3。投资虽不如《拉贝日记》,《南京!南京!》演员阵容却更强大——《拉贝日记》里知名的国内演员只有张静初和袁文康,可《南京!南京!》里有高圆圆、刘烨、范伟、秦岚等。比较完演员阵容又开始比较立场——陆川强调《南京!南京!》是站在日本兵角川的视角讲述故事,更具突破性、公正性和国际性;而《拉贝日记》制作方则强调“战争中的人性”。
在公映之前,两部影片就有如喝了鸡血似地相斗,这场面让人隐隐感觉到不安和痛心。
如果是两部普通商业大片,以题材的相似和档期的接近为噱头,博取观众眼球进行商业炒作,以期获得更高的票房,这可以理解。但是《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是普通的商业大片吗?显然不是。
在日本仍然百般抵赖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存在的当下,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这两部影片用动人心魄的视听语言,帮我们还原历史细节,立体地重现那段惨绝人寰的史实,这本是一件唤醒民族精神的义举。可令人尴尬的是,影片尚未公映,商业血拼便已开始。
事实上,同题材影片的角逐,《南京!南京!》与《拉贝日记》并不是第一波“撞车者”。在纪念美国9·11事件5周年的时候,好莱坞推出了几部同样以9·11恐怖事件为背景的影片,比如《世贸中心》、《93号航班》、《公民责任》。这3部影片基本也是在同一时段公映的,特别是《93号航班》和《公民责任》,前者是2006年4月28日上映,后者是2006年4月26日上映,但当时二者并未出现互掐局面,它们和平友好地联手从不同侧面反思了那场灾难,并哀悼灾难中遇难的亡魂。
客观地说,将这两部同题材的影片放在同一档期上映本是一件可以谋求共赢的事情——一部内资片,一部合资片,一个展示毁灭,一个呈现救赎,如果是抱着互相欣赏的姿态取长补短,这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观众便可以从不同角度更好地去了解那段历史,控诉那段历史。这不仅仅是票房的共赢,更是正义力量的共赢。
我们珍视《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不仅仅珍视它们的艺术价值,更有历史价值。无论票房孰高孰低,都不足以决定乃至否定这两部影片在电影历史上的价值。遗憾的是,影片目前的宣传重点早已偏离了电影本身,二者赤身肉搏惨烈比拼的劲头,已然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观众对其的期待,也削弱了影片本身所要带给我们的历史凝重感。这其中除了庸俗的商业化炒作力量在推动之外,还有没有诸如“喜欢互掐”的国人劣根性在暗涌流动?
有鉴于此,那些关于《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的口水之争还是就此打住吧。让它们有尊严地上映,让观众在二者携手上映中心平气和地走进影院,去接近一个更为真实的南京大屠杀,总比它们为博取票房而拼个头破血流要有意义得多——票房有价,而艺术尊严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