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政治成常态,民主已名存实亡
闾丘小姐的现场观察,应该不会有错。但就是这么“和谐”的示威,却导致东盟峰会的被迫推迟,已经到达泰国的各国领导人不得不打道回府,泰国国际形象受损,政府狼狈不堪。随后,政府宣布泰国武装部队进入首都曼谷及周边地区,实施紧急状态。看来在平和、节制的表象之下,其实也是暗流汹涌。
冲突的种子,显然在数月前阿披实政府上台之前就已经埋下。当时,“黄衫军”以持续的示威,连续逼迫两届民选政府下台,在展现了自身力量的同时,大约也为今天的“红衫军”鼓舞了军心——既然街头示威可以成为否决民主结果的工具,谁用不是用呢?
在以往接受的观念中,民主就是民主。凡强调民主的“特色”,似乎都是意在反对民主。今天泰国的现实,却向所有向往民主的人们提示:民主确有特色。
不管对民主有着多少种定义,其基本的前提是,不但必须让全体公民有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决策的权利,而且应该保障各利益群体有相对平等的机会,就事关切身利益的公共决策进行博弈。如果民主的结果是胜者恒胜,则等于事实上剥夺了弱势群体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机会,即使有最完备的民主程序,也必然行之不远。
归纳可以获得的信息,泰国数月来的混乱,其根源恰恰在于不同群体围绕现有民主制度的博弈。如果按照一人一票的既有制度,“红衫军”背后的庞大底层民众,将成为永远的胜者;而“黄衫军”背后的城市精英群体,则似乎永无出头之日。因此,“黄衫军”在推翻他信及代理集团的短期目标之外,其长期诉求则是改变选举制度,将议会议员中的70%改为任命产生,以此“稀释”乡村选民的人数优势。以往的观念中,总以为后发国家实现民主的最大障碍,在于底层民众的民主训练不足,和由此可能产生的民粹主义倾向。如今的泰国,却是由代表城市精英群体的“黄衫军”首先走上街头,诉诸民粹手段,进而提出上述“开民主倒车”的要求,真是让人错愕不已。可见社会现实不同,民主制度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恒定模式。“黄衫军”提出的方案固然过分,但如何让“红衫军”代表的底层民众,与“黄衫军”代表的城市精英阶层,在民主制度中获得相对均等的力量对比,以保证各利益群体能够在制度约定的规则之下平等博弈,恐怕是泰国民主走出目前困境的必由之路。否则,一旦街头政治成为常态,军队、法院的介入,总是成为一锤定音的仲裁,民主制度也就名存实亡了。
东盟峰会的推迟,已经严重影响了泰国的国际形象。泰国总理阿披实愤而指责“红衫军”背后的主导者为“国家公敌”。就连中国的评论家也认为,“红衫军”不应该把“反政府”变成“反国家”。但“红衫军”肯定不这么看。街头政治本身从来都没有多大的力量,绑架足够醒目的“人质”,才是街头政治撬动现存秩序的“杠杆”。当初“黄衫军”绑架的是作为泰国经济支柱的旅游业,如今“红衫军”绑架的则是代表泰国国际形象的东盟峰会,半斤八两。
泰国未来的局势有无数种可能的走向,最好的则是各方能够妥协出兼顾各方利益的新的民主制度,哪怕这种民主因泰国特色而不那么符合教科书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