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5日
星期

让老房子穿鞋走路

本报记者 蒋昕捷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15    [打印] [关闭]
    天蓝色的塑料皮把工地围挡得严严实实,引得一些路人透过缝隙向里张望。大片盖着红瓦低坡屋顶的民宅曾是这个繁华街区的标志。如今,在这片占地6.3万平方米的工地上,拆得只剩下最后一幢建筑。

    这幢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20年,曾经是上海颜料巨贾邱信山、邱渭卿兄弟的家。89年前,两幢完全按同一式样建造的欧式花园住宅,像《红楼梦》里的荣宁二府一样,在此比邻而居。据说,邱氏兄弟爱养鸽子。每天清晨鸽子出笼时,威海卫路(今威海路)上空呼拉拉一大片,天空也被遮去了半边。

    现在,这里已变成上海市静安区大中里地块的施工现场,半空中只剩下橙色的吊车挥舞着铁臂。根据开发商不久前公布的计划,这幢孤零零的老宅将带着89年前铸就它的所有砖头瓦块,还有它厚重的历史,被整体平移到57米外的威海路上。

    消息公布之后,很多人好奇,施工单位将如何挪动这个总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开发商回答:具体施工方案还在论证中。

    同济大学建筑物移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蓝戊己,作为专家参与了邱氏老宅的平移论证会。在他看来,建筑物的平移技术在中国已经相对成熟,只要做到对建筑的结构了如指掌,并对建筑进行适当的加固、保护,就能确保建筑安全“行走”到指定位置。

    在拆除与保护之间,“平移”这项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作为保存古老建筑的折中办法。

    放在盘子里的蛋糕

    邱氏老宅能否平移成功,目前不得而知。不过在上海,老建筑搬家早有先例,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上海音乐厅。

    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音乐厅是最早由华人设计的欧式建筑之一,占地近13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馆的面积,总重量5850吨。2003年,为配合延安路的拓宽,也为了让毗邻高架路的音乐厅不再受到来往车辆袭扰,上海市政府决定,朝东南方向平移音乐厅,距离66.46米。

    说起建筑物平移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先挖地三尺,割断建筑物与原有地基的联系。然后通过顶推、牵引等技术手段,使平移物体到达预定位置,最后把上部结构与新基础连接,使其成为永久性的建筑。

    然而,要平移一幢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其难度要比移一幢十几层高的楼房大得多。作为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的负责人,蓝戊己直到6年后的今天仍然感叹:“即使凭借当下的技术手段,上海音乐厅仍然称得上是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

    早在招标阶段,蓝戊己就对音乐厅的结构做过周密的调查。一份早年的设计图显示,音乐厅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这被看做能够平移的基础。不过,通过超声波分析水泥硬度发现,经过70多年的风雨,混凝土已经达不到当初的使用标准,9根立柱严重炭化,也难以承载音乐厅的重量。

    另一个问题是,整个二楼的观众席都是悬空的,中间没有柱子支撑,所有的重量都压在两根横跨东西的钢横梁上。横梁有近30米宽,这么大的跨度,如果缺少稳固的支撑,平移时稍有偏差就会变形。

    据蓝戊己回忆,当时,一位从17岁开始就在音乐厅工作的老人,被人们搀扶着来到施工现场,说要看音乐厅最后一眼:“否则倒下来,就再也看不到了”。

    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工程师们首先想到的是加固。他们把钢条固定在音乐厅的穹顶上,纵横交错形成一个内部的网状结构。蓝戊己解释说:“这就像雨伞的骨架一样。如果柱墙向内倾倒,就产生支撑力;若向外倾倒,便产生拉力。”

    与此同时,施工人员在音乐厅的下部,用混凝土浇筑了一个巨大的网格状底座,以承担整个音乐厅的重量。最终,这个庞然大物像放在盘子里的蛋糕一样稳当。

    给建筑穿上鞋

    在平移前,音乐厅需要被顶升到一定的高度。根据以往顶升大型建筑的经验,只需要安装足够数量的千斤顶,就能把建筑顶起来。

    然而,在施工中,蓝戊己发现,一座音乐厅竟然由三四种不同类型的建筑材料建成,顶升时根本无法形成强度统一的整体,“楼座的支撑是钢结构的、墙体是砖砌的,舞台是混凝土结构,屋顶又是木结构”。

    他意识到,如果按照原计划,用59个千斤顶对情况复杂的音乐厅进行顶升,那么重的地方,顶不动,轻的地方,顶得快,音乐厅就会像遭遇地震一样四分五裂,轰然倒塌。

    于是,过去常用在数控机床上的液压伺服系统被首次用到音乐厅的平移上。通过那些连接到电脑上的位移传感器,工程师们得以时时监测音乐厅各部分被顶升了多少,距离精确到百分之一毫米。经过两周的调试,音乐厅开始一点点脱离原有的基础,从最初的平面渐渐升高。3天后,它被顺利地顶升了1.7米。

    下一步是水平位移,其中最重要的是铺设滑道。像是要给音乐厅穿上一双不锈钢鞋,施工人员首先在滑道上铺设了光滑的不锈钢板,然后又给千斤顶安装了不锈钢支座,再在两者之间加上四氟乙烯垫片——它可让建筑与滑道间的摩擦系数降到非常低,只有0.04。这样一来,音乐厅就像是站在了冰面上,只需要几百吨的力就能推动这个近6000吨重的庞然大物。

    最终,在10个顶推千斤顶的作用下,老迈的上海音乐厅迈出了它的第一步。经过近两个星期的推移,音乐厅从紧邻的延安高架路旁,移到了东南方66.46米处的新址上。

    随后,建筑师们对原有的装饰区整旧如旧,内外部墙面颜色也清洗恢复到原貌。舞台深度加大一倍,新建南厅和西厅,增加演员休息室,座位也增加到 1200 个。

    有人形容,已近古稀之年的音乐厅,由此变成一个重获新生的孩子。

    保住建筑本身就够了?

    世界上第一次建筑物迁移发生在1873年,当时,在蒸汽机车的牵引下,新西兰新普利茅斯市的一座农宅被挪了个窝。20多年前,这项技术引入中国。

    不过,蓝戊己觉得,作为一项工程技术,有关平移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以至于作为实践者,有很多问题解释不了。比如,他们针对托换装置中的夹墙梁和抱柱梁做过很多试验,但究竟应该放多少钢筋、放了这些钢筋又能承受多少力,这些都没有理论研究,只能按经验来做。

    有时候,平移建筑也有移不动的时候。2005年,蓝戊己受有关部门委托,计划把高53.7米、重约2.1万吨的宁夏吴忠宾馆向西平移82.5米,此高度、重量和平移距离都创下当时世界建筑平移史之最。

    不过,等平移开始,千斤顶推了整整两天两夜,一点动静都没有。

    在实践中,蓝戊己发现,建筑也具有弹性,一根梁有50米长,可能左边推动了2毫米,在右边显示还是0。另外,平移最开始时,是“静摩擦”,阻力最大,而推动之后就转为动摩擦,花费的力气可以下降20%~30%。

    这些都是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在蓝戊己看来,如果理论研究更深入的话,明白了原理就能做得更精确些。

    如今,建筑物平移技术日益精进,人们甚至可以在移动建筑的同时待在里面,正常地工作和生活。“这么说吧,平移产生的震动比一辆小汽车开过来的震动还小,建筑物移动起来比蚂蚁爬得都慢。”蓝戊己笑着说,在房子里的人根本感觉不到房子在“走”。

    这种进步,让一些文保工作者感到担心。广州博物馆民俗专家崔志民就认为,随着平移技术越来越先进,被移动的文物也会越来越多。

    崔志民的担心不无道理。始建于清雍正元年的广州锦纶会馆在2001年被“平移成功”,当时国家文物局官员看过之后,当即拍板表彰说“广州的做法是可取的”。

    此后,全国各地突然刮起了一阵“古旧建筑平移风”。2003年,上海音乐厅平移;2006年,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苏州市控保建筑朱宅(俗称红楼)平移;2008年,福州泛船浦教堂神父楼平移……

    “这让很多人认为,只要保住建筑本身就足够了。”这位文物保护专家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忧心忡忡地说。

    按照开发商的设想,几年后,在邱氏老宅周围,也将竖立起两栋办公楼、3栋高档酒店以及一座商业购物中心,并由此形成南京西路上的新地标。

    于是,曾经的“荣宁二府”,终究只留存于历史的记录之中。邱氏老宅的西楼,早在上世纪40年代改建民立中学时就已拆毁。东楼,也就是即将被平移的这幢建筑,在过去60多年里都是民立中学的办公楼。平移之后,将不再用作教学。

    一位民立中学的校友在网上贴出了母校办公楼的旧照,感叹“当年那些标志性的爬山虎早已不复存在”。在这位“原住民”看来,“建筑的躯壳可以迁移,但它所羁绊的环境却永难复制”。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