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5日
星期

字体之争:我们仍没跳出历史怪圈

本报记者 张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15    [打印] [关闭]
    那些坚持恢复繁体字的人恐怕从没意识到,他们试图用错误的手段改正错误。这些要求回到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公布以前时代的人,正在犯他们的前辈在1956年所犯的同样错误。

    如今,围绕繁体和简体字的喧闹争吵即将告一段落——一份被事先披露的官方文件告诉人们,繁体字不会全面恢复。但如果这个错误不经指出并深刻反思,它仍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跳出来,兴风作浪。

    用粗暴的方式推行改革,用激烈而不是渐进的方式改造文化乃至社会,是这个错误的核心之处。正是在这种逻辑的指导下,50多年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通行的繁体字系统被摧毁,现行的简化字取而代之。

    尽管有种种理由,当时的改革者也未必能否认,这种大规模的、以政权力量强力推行的改革,对个人的生活和文化的延续都带来过巨大的不便。这场改革对汉字造成的损伤,如今还能找到痕迹——就连即将发布的汉字规范表,仍然在对这种损伤进行修补。

    即使在体制内部,许多人对这场文字改革也始终抱有异见。许多未披露的史料记载许多故事,一位曾经亲历那场改革的老者向记者证实,参与改革的一位领导人,曾经试图在汉字简化表中保留更多的繁体字,以保持汉字的延续性。但是,这种尝试,被当时激进的改革大浪摧毁,许多人身不由己地前进。

    到后来,这次变革几乎失控。众所周知的是,一个在1978年公布的汉字简化表由于极端简化,很快就被草草废除。

    再次详述那场改革的不足,并不是为恢复繁体字提供历史依据,而是试图指出那段历史中的错误逻辑。我们不难发现,这种错误如今被许多人原封不动搬过来,尽管他们的原意是想改正过去的错误。

    用同样简单和激进的方式,将一个社会已经习惯的文字全盘否定——这样的做法,和50多年前并没有分别。

    胶着于繁体字与简体字哪个更优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即使当年的改革显得匆促而不理智,甚至,即使我们愿意承认当年的草率是个错误,这个社会也已经将那种错误消化,并融进它自己的传统里。

    略显讽刺的是,许多人却以改正错误为理由,甘愿把那种错误再犯一次,甘愿让社会再经受同样的阵痛,让文化再次断裂。堂而皇之的理由,有时候会让人作出多么不智的选择。

    我们经历过激进的年代,并且,我们仍然在经历着急剧变革的时代,难免经常发现,有些错误已经铸成。但如何改正这些错误,则考验智慧。

    有一点可以确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用激进的方式修正激进的错误是不明智的。国内和国外的历史都已经向我们证实,无论是文化还是整个社会,都很难从激烈的改变中获利。不管这种改变的意图是不是正确甚至光荣。

    也许,在许多坚持全面恢复繁体字的人看来,他们的意图就是如此正确或光荣的。我丝毫不怀疑,他们真诚地相信繁体字是更优秀的文字——甚至,许多时候,我个人也同意他们。

    但是,他们却选择了一种错误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意图。一定程度上,这种意图里面,蕴藏着千百年来人们试图走出却始终无法走出的逻辑怪圈,用暴力改变暴力,用错误修正错误,结果,只是不断重复错误。正在发生的争执,不只关乎一个社会选用何种文字,更关乎这个社会选用何种方式改变自己。

    这一次的结果是,稳妥的和可持续的改变方式得到多数人认可,我们的汉字将以一种微调的方式,延续我们对于文化的记忆——但很难说这是不是尾声。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