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5日
星期

“漂”在北京的名牌大学毕业生

佚名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15    [打印] [关闭]
    最近的一个晚上,我在成寿寺附近一处“北漂”青年聚集的公寓借住了一宿。来自其他省市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以及一些不提供宿舍并且薪金极低的小公司的职员,在这个很廉价的公寓楼里熙熙攘攘,俨然一个很拥挤的小社会。我住的那个房间有八张床铺,八个无依无靠的大男生就在繁华北京的这个狭小角落里坚强地生活着,为了所谓美好的明天拼搏。豆芽炒粉条即可成为一顿丰盛的晚餐,几本旧杂志和网络便是他们夜晚消遣娱乐的最好方式。那些一遍遍修改着面试材料、背诵着英文材料的是还没有找到工作的,这样的年轻人在这里占据了大多数。

    他们是我的同龄人,都是二十出头,都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中国的中心、年轻人憧憬向往的中心——北京,像一台大功率的吸尘器,把他们从全国的各个角落吸引到这里。在他们身上本该洋溢着同学少年的蓬勃生气,但是,我却从他们的目光里读出一种对前途的无可奈何,从他们的调侃中听出弱小无能的自嘲自谑。

    朋友Y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的2009年应届毕业生,虽然没有正式签约,但是一家不足20人的小公司接纳他为实习生。相比仍没有一点眉目的两个同学,他已算这里的幸运儿了。每个月1400元的工资除去每晚17元的住宿费、交通费外,Y不得不在伙食上尽量节俭。虽说23岁的Y已绝非“啃老族”,但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北京生活,他每个月仍需要父母接济几百元。Y对我说,“北京绝非可以久留之地。拥有自己的房子、车子,甚至自己亲手组建一个家庭,这些无异于痴人说梦”。在“就业寒冬”里,像Y这样的大学毕业生不得不放弃“天之骄子”的傲气,在繁华的异乡摸爬滚打着。

    相见时自我形容“现在混得很落魄很窘迫”的女生Z说:“当初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走出农村,考上名牌大学,被家乡人羡慕。却不想如今竟然在这里无根无基地漂泊。回农村老家一定会被人嘲笑!”Z说这些话时眼角有泪水流出,不禁让我想起某高校女生含泪对教育部官员的质问。难道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能仅仅归咎于经济不景气吗?我承认大学生就业观念亟待转变,但凡事都有一个惯性,让大学生和他们的家人降低期望,让社会转变对大学生的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过渡期。

    在经济领域,一个行业内部企业间的格局形成之后,新入资本往往会遭到排斥。同样,30年来社会阶层的格局已初具雏形。面对现实生活里这种经济与社会地位上不平等格局的铜墙铁壁,这些执著的青年又有多少能够真正在北京闯出一番天地?

    第二天早晨,窗外建筑工地上的嘈杂声撕破了笼罩了一夜的静寂,北京迎来又一天的喧闹和忙碌,公寓里的这些“北漂”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也开始了新一天的求职奔波。“艰难苦困,玉汝于成”,前路漫漫,也许若干年后会有佼佼者被誉为精英,却也有很多人要充当炮灰,在庸碌中度其一生。

    (请作者速与本报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