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秩序失范让老实人遭蔑视
“老实”是个什么词,书本上自然有明确的定义。“老实”之所以会引发人们对其贬义的猜疑,当然是基于社会现实,基于这种性格在社会中所能产生的“附加值”。不可否认,在社会转型时期,竞争愈加激烈情况下,确需一些人创新思维,勇于面对眼前的各类挑战,但这并不表明,“老实”就应为我们的社会所抛弃。尤其,当“老实”沦为现实社会贬义时,恰恰意味着我们基本秩序的失范。
有调查表明,四成大学生相信就业靠关系,“比爹”型就业早就不是什么新闻。相信不仅仅是大学生,还包括其他各阶层的许多人,甚至刚刚懂事的小孩也有一本五颜六色的“关系经”。当社会灰色关系哲学大行其道时,腐蚀的绝不仅仅是几个金钱,还有我们的基本社会秩序。因为之所以找关系成风,无非就想在规则之外寻求便利。
当关系成为人们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时,意味着现存的社会秩序面临着不公平的严峻挑战。比如,同一件事情,找关系与不找关系结果大相径庭。大到生产经营就业,小到看病孩子上学编坐位,灰色关系哲学无所不在,又无处不牵扯着我们的精力,无形中也抬高了社会生存成本。
伏尔泰有部作品《老实人》,描写的是一位纯朴善良但头脑简单的善良人,他信奉导师邦葛罗斯关于“世界尽善尽美”的哲学。原本生活平淡的他,在历经种种波折之后最终仍旧选择回归平淡,“工作可以免除三大不幸——烦恼、纵欲和饥寒。”平淡是福,但平淡并非毫无前提,那就是公平的存在,这不仅仅是伏尔泰笔下老实人幸福的保障,也是我们每一个期待平淡是福者的社会根基。
不必扯到太久远的过去。在一个到处充满竞争,同时也充满机会的时代,“老实”确实应该有一定现实意义。但这种竞争并不代表可以穷尽一切手段,甚至不惜破坏现有社会规则,如此即便实现了个人所愿,其对社会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维修”成本更是惊人。远的不讲,就许多腐败事例来看,哪个腐败者造成的损失,不是其所得利益的数倍乃至更大。
“老实”与创造并不相悖,创造在于专业学科,在于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贡献。“老实”其实就像是许三多那种“一根筋”地认死理,这不仅仅表现在一个人的性格,更表现在坚守社会法治的刚性。一言以蔽之,一个社会是否推崇“老实”人,某种程度上是其法治水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