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需要性格
从古到今的战争史上,留名留姓直至不朽的军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人类的战争史,也因为有这些性格鲜活、有血有肉的军人而更加精彩纷呈。也许,战争确实需要这样有性格的指挥官。
斯坦利·赫什森在他的著作中,非常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巴顿将军的性格,尤其是他那极富个性、同时又很能展现他指挥艺术的语言:揪住敌人的鼻子,踢他的屁股。而巴顿将军最为鲜明的性格是身先士卒。在指挥西西里岛登陆战时,部队登岛第二天他就登上西西里岛。他甚至带着他的参谋长,在几乎是两军交战中线的大路上驱车6个小时,考察和指挥作战。
巴顿,正是以这样的个性和行事风格而成为士兵爱戴的统帅,甚至被称为“他是我们的英雄”。
2005年7月,曾任伊拉克战场上美英联军副总指挥的英国皇家国防研究院主任约翰·凯兹利中将,在国防大学全军院校长集训上作了一个演讲。他认为,在未来战争中,一个指挥官也许并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专家。他应该是全面的,尤其是在性格的培养方面更是如此。比如在联合作战的过程中,要与友军的指挥官处理好关系,而处理好关系在很多时候会花费指挥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处理好关系会成为联合作战成功的关键。处理好关系,与指挥官本人的人格魅力、性格特质有很大的关系。
他的这个说法,很是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仔细思量,其实,在我国古代许许多多经典战例中,也无不体现了为将的性格对作战结果的影响。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一战而胜,靠的是他决断果敢的性格;司马懿数万大兵,面对一座孤城,被诸葛亮优雅琴声吓破了胆,是由于他敏感多疑的性格;闯王李自成一路势如破竹,入主北京城,42天后不得不黯然撤离,是受害于他自私、狭隘的性格……
美国人小埃德加·普里尔在他的《为将之道》一书中,列举了成为优秀军事将领所必须具备的十个品质:无私、决断、灵感、挑战、书籍、导师、体贴、放手、明智、信念。
他认为,在所有品质中,性格是最重要的品质,渗透于所有品质之中,甚至可以说性格就是素质。
在美国,很多将领都认为,性格是指挥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二战时期,德国投降后,丘吉尔对马歇尔将军的领导才能大加赞赏,他在给马歇尔将军的信中表示,他钦佩马歇尔将军的性格。艾森豪威尔说:“在很大程度上,性格就是领导艺术的一切。”
而对于巴顿,斯坦利·赫什森在他的著作结尾的一段这样写道:比起任何其他杰出的将军,巴顿身上有着更加浓郁的美国味。
从古到今,我们民族对人的性格品质都有着很高的要求。“立德”、“立言”从来都是古人追求的目标,甚至在我国古代的人生四部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将“修身”放在第一重要的地位。
良好的性格品质也许有天生的成分,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性格这个被认为是人的最为重要的品质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尤其是一个军事将领的性格。比如说果敢。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发现果敢与自信来源于知识,来源于对情况的了解和掌握,而对知识、对情况的了解和掌握来源于长期的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学习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塑造一切。
良好的性格品质绝对是一个优秀指挥官必备的素质。在未来战争中,指挥官的性格,或许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一位军事战略学专家说:违背战争的规律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缺失战争需要的性格是军队的缺陷,我们决不希望当战争打响之时,当将士血洒疆场,我们才去做早就应该做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