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7日
星期

农民为何不理解地方政府的良苦用心

胡印斌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17    [打印] [关闭]
    河南灵宝市“以租代征”、强占农民土地的事件引发农民强烈不满,其动用专政权力跨省缉捕发帖质疑者的执法行为更引起各界广泛质疑。灵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建民日前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政府不是不给农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只是想研究一个成熟的办法,让失地农民有所保障。比如考虑给农民买社保,给年轻人开辟一些就业岗位,集聚区优先用本地农民等。“但我们的良苦用心一些农民不理解。”(《中国青年报》4月16日)

    既然政府已经在补偿和安置上预先有所筹谋,也没有忽略大批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那灵宝农民为什么还对政府的良苦用心不买账?进而,农民子弟王帅甚至还要在网上发帖“伤地方官员的心”?或者说,在政府的良苦用心和农民的满意理解之间,为什么总是会产生一些沟壑?

    首先,地方政府追求、宣示的“远景式”公共利益,实际生活中很难清楚辨别,而失地农民基本权益的受损,却往往是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辛辛苦苦养了20多年的果树说没就没了,仅仅一点微薄的补偿无论如何难以让农民心平气和。灵宝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工业集聚区,可能确实会增强地方经济实力,推动城市化进程。但民众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看到更多的却是缺乏常识的粗暴圈地、胡乱开发。比如不待规划审批通过,即先行强征土地;比如把树栽到了农田里搞所谓的旅游开发,“该种树的地方树被刨了,不该种树的地方却瞎种。”

    而眼下灵宝政府表达的“让失地农民有所保障”,也不过是媒体持续追问之后才有的一种口头表达。此种表达让人更多感受到的是官话的堂皇和体面,却缺乏足够的人民公仆向人民汇报时应有的谦卑和诚恳。什么叫“让失地农民有所保障”?此种含混的、模糊的、施舍式的保障,如何才能转化为农民看得见的利益?都是未知的、不好讲的。以往被掠夺的经验教育民众,类似承诺往往充满弹性,口惠而实不至。雨过地皮湿,说过了也就等于做过了。一旦农地上崛起工业区,失地农民就更不知道到哪里找回自己的公道和正义了。

    其次,个别地方政府现有决策体制及方式存在严重缺陷,其间让人看到听到的只是部分民意,很少能够实现普遍的民众同意。其武断、专横的操作甚至缺乏基本的程序正义,农民不仅没有同意权,就连知情权也被剥夺了。灵宝市大王镇南阳村农民的土地被政府“租用”,村里竟然连次像样的会议也没有开过,“更别说全体村民同意了”。灵宝政府难道连什么叫做“租用”都不晓得吗?在这起政府与农民的交易中,交易一方的政府既然已经自行确定了地块、时间、价格等要素,根本不容另一方的农民置喙参与意见,这还算是交易吗?

    在公共生活中,以程序约束权力的恣意和专横,已经成为维护政府权威、保卫公民权利的重要基石。程序不正当的公共决策,不仅不能保证政府行政准确实现既定目标,也容易导致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进一步失范,混乱和动荡自然在所难免。灵宝当地政府及有关官员强行以租代征本已违规,不仅不思纠正,反而迁怒于揭露其违法行为的公民,进而做出跨省缉捕发帖人王帅的决策,抓人行动遭遇社会质疑后又百般抵赖——如此一错再错,屡屡触动民众忍耐底线,根子其实还在于一些官员使用权力时的缺乏约束。

    我非常愿意相信灵宝市政府官员的诚意和良苦用心,如果连这一点都缺乏信心,认为人家一开始征地时就没安好心的话,事情就更不堪了。只是,在这一事件整个的运行过程中,似乎很难看到官员为民考虑的“良苦用心”,也没有看到官员为了让民众感受到政府的良苦用心而做出的努力。其实,灵宝农民还是很善良的,底线也很低的,他们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其实政府要征地的话,我们愿意给,但总得给我们留一条活路。”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