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7日
星期

雪域高原“空中桥头堡”

——空军拉萨场站成为西藏繁荣发展的“金色纽带”
胡晓宇 吴德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17    [打印] [关闭]
    1966年10月28日,一架苏制伊尔-18型运输机穿过深邃湛洁的碧空,呼啸着在海拔3500米的贡嘎机场降落。从这一天起,世界屋脊最大的航空港——贡嘎机场,在西藏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南岸正式启用,为雪域高原“系”上了一条连通世界和繁荣发展的“金色纽带”。

    43年间,驻守这座军民合用机场里的空军拉萨场站官兵,一直承担着保障着这条“金色纽带”通畅的重任——对进出藏飞机进行航空管制,保养、维护跑道,为飞行导航,提供气象信息,为航测、航勘飞机服务。

    43年来,空军拉萨场站指挥了31个机型、30余万架次军民航班起降,迎送数千万名宾客,保障空运千万吨援藏物资,被誉为雪域高原“空中桥头堡”。

    “每一条航线,每一次飞行,都凝聚着场站飞行管制、场务、气象等不同专业官兵的心血。”已在场站工作了18年的站长朱红兵向记者介绍,这里现在已改为军民合用机场,既要保障民航飞行,还要保障党和国家领导人专机,及各种包机、航空测量飞机和执行抢险救灾等各种紧急任务飞行。

    飞行管制是这个场站担负数十项业务保障任务中最平常的一个。在场站航行调度室里的工作人员,每天都担负着监督飞行活动、维护飞行秩序、调节飞行空域等“空中交通警察”的重任。调度室主任李传福告诉记者,前两天他们在一天之内指挥9个机种的飞机,执行了9项不同的任务。

    7时50分,进行航空勘探的飞机起飞;8时30分,两架民航757飞机降落,上客后又相继起飞;9时~9时30分,几架大型运输机降落,半小时后相继起飞……

    这些飞机的飞行高度不同——从地面到1140米天空的高度,飞行范围遍及辽阔的西藏空域。“空中交警”们根据预案及时调整计划,聆听无线电里传来的每一个声音,时刻跟踪掌握飞行动态,及时通报飞行冲突点和避让区域。

    西藏高寒缺氧,地势险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航路间雪峰高耸,冰川广布,风沙、冰雹、高空强风乱流肆虐,被公认是世界上飞行难度最大的空域,有飞行“空中禁区”之称。随着西藏对外开放,民航和各类任务飞行增加,占祖国八分之一的雪域天空,管制起来谈何容易?而43年来,在他们手里硬是没有发生一起空中险情。

    2008年6月10日,场务连官兵随场站参谋长王俊刚检查跑道时,发现幼蝗虫成群出现在机场滑行道和草坪内,一挥手就能抓住一把,有的地方甚至达每平方米750只以上。蝗虫如果被吸入飞机发动机,后果不堪设想。场站领导迅速与地方政府和民航联系,军地联合展开了一场历时5天的灭蝗战,让“银鹰”又自如地翱翔远方。

    “在场站,飞行保障,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43年来,官兵们始终绷着的这根弦。”谈到这些,负责处场工作的副站长李锡祥充满感慨,“正是由于官兵们的无私奉献,自1965年正式开辟航空事业以来,西藏从未发生过飞行事故,确保了各航班在最复杂的航线上实现最为安全的飞行。”

    “遥远雪域漫无边,岂敢梦想一日还?”这是当年徒步进军西藏的一名18军老兵的惊叹。当年他们用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翻雪山、趟冰河、过草地,把红旗插上“世界屋脊”时,无论如何不会想到,有一天,世界上最复杂、最危险的“天路”只用两个小时就能逾越。

    1987年,我军首次对进藏新兵进行试验性空运。一次,天刚蒙蒙亮,成都某机场,数千名新兵已经开始集结。而在2000余公里外的雪域高原,场站官兵早已严阵以待。场务连官兵,对跑道再一次进行拉网式检查。停机坪上,各类特种车辆整齐列阵。指挥塔台上,电话铃声、命令声此起彼伏。飞行管制、气象、通信等各专业官兵,全神贯注,坚守岗位。

    上午10时40分,一架庞大的军用运输机飞越高山雪峰,冲破重叠云层,徐徐降落在贡嘎机场。舱门打开,数百名身着崭新绿军装、背负行军包的新战士走下飞机舷梯,奔向一座座雪域军营。近200名身披洁白哈达的退伍老兵,饱含着对雪域高原的无限深情和对火热军营生活的眷恋,登上飞机,踏上返乡的旅途。场站官兵们紧张地进行着飞机引导、安检、警卫,忙碌地搬运物资。

    21年来,一架架满载新兵的8种机型的客机、运输机,就在他们的保障中飞越高山冰川,抵达雪域高原。而伴着中国航空史上30余种飞机首航西藏的“第一”,伴着我军用大型运输机成功运送新老兵进藏等数十项远距离、大兵团航空运输的历史,他们的保障从未间断。

    “每个岗位都是一个前沿阵地上的指挥部,这里保障的每次飞行,都是智与勇的结晶。”场站政委张传学对此深有感触。而这在内地看来并不复杂的保障,在缺氧40%的高原,面对世界上最复杂、最危险的航线,却要付出数倍的努力。

    一次,担负航空物理勘探任务的机组,完成当天的飞行任务后返场。不料,机场所在山谷被厚厚的云层封住,飞机无法降落。飞机携带的油料不多了,又没有备降场,机长心急如焚。危急时刻,场站外场保障指挥员发现,随着风力的变化,云层中间偶尔会出现空隙。他把这个情况告诉机长,并立即指挥飞机再次通场,终于寻找到一条云缝,飞机迅速穿过云缝,平安降落。

    机长一下飞机,便紧紧握着场站领导的手连声称赞:“导航导得好,指挥员决心下得好,航调指挥得好,真该给你们发一张天那么大的奖状!”

    在场站的大事记上,记者看到一组保障数据:1969年,安-12试航成功;1976年4月,直-5试飞成功;1984年1月30日,运-10首航成功;1990年3月,保障空投救灾飞行31架次,空投物资450余吨;2000年6月,完成三代战机高原试飞保障任务;2008年8月,参与奥运空中安保保障任务。

    这些数据,凝结着一代代场站官兵的青春和汗水。他们托起了西藏晴朗的天,创造了高原军事运输史上的奇迹。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