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的见证
我们——新华社驻四川的记者当时兵分几路,最早进入映秀、北川、都江堰、什邡、绵竹等几个极重灾区,最早向全世界发出灾区的文字和图片信息。
一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当时最早进入灾区的记者又来到这块灾难深重的故地。
雨中北川春风沐浴笑靥
暮春,仍旧是一个细雨绵绵的清晨,走在通往北川县城的道路上,细密的雨点扑面而来,大地震的一幕幕场景又闪现在我们的脑海:去年,也是在一场细雨中,北川县城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撕裂成无数的碎片,开裂的山岚、崩落的巨石、扭曲的公路、坍塌的房屋,以及片片废墟中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呼救声、呐喊声……2008年5月12日夜,我们受分社领导派遣组成一支“新闻敢死队”,连夜奔赴当时已知受灾最重的地方——北川羌族自治县。
救援的呐喊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但历史已经走过了多灾多难的2008年。
不知道什么时候,雨已经停了。雨后的空气总是那么的清新,就像这走过灾难后的北川,虽然步履仍有几分蹒跚,但已经渐渐充满生机。
我们站在马路边,红色和绿色跃入眼帘。红色是砖,虽然今天下雨,路上仍是车来车往,每隔3、5分钟,就会有拉着砖头、钢筋等建材的货车驶过。路两边虽然还可以看到几处没有清理的垮塌房屋,但一座座新房已经拔地而起,更多的人家,门口堆满了红色的砖头。
绿色是农田,地震时田里四处崩落的石头已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一片片壮实的油菜从道路两边铺开去,给北川大地抹上了一笔浓浓的绿色。
北川现在还有4个板房片区:建新、胜利、柳林和擂鼓,目前这里还有1.4万多人住在板房区。我们随意走进建新板房社区,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这里开满了超市、通讯、广告、美容、餐饮等各种门店,路边还摆着小吃、水果等各种摊点,即使天在下雨,出来买卖东西的人还是不少。
擂鼓镇胜利村村民韩玉梅,坐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羌绣制品厂”门店前的一张小凳上,专心地绣着一个香包,脚边的小篮子里装满了红黄绿各种丝线。这样一个香包可以为韩玉梅带来80元左右的收入,即使她加班加点,一个月也很难超过10个,因为全是手工刺绣,工序繁杂,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这里的羌族刺绣十分受欢迎。韩玉梅告诉我:“村里专门请了老师来培训,我是第一期学员,现在第三期都要开了,能给村里不少妇女解决就业。”
韩玉梅的丈夫、母亲等3位亲人都在北川县城遇难,一对双胞胎女儿正在擂鼓小学读六年级。“两个娃娃是我最大的希望。”韩玉梅告诉我,“人有希望才能活下去。比起地震刚发生的那一段时间,我现在心情也算好多了,那时候亲人不在了,剩下我一个人,面对一家老小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每个月在这里做事能赚800元钱,娃娃每周回家一次,我都能拿几十块生活费给她们,娃娃们很乖。”说到这里,韩玉梅脸上不觉现出浅浅的笑容。
板房社区的面积很大,所以每隔一段距离,都会形成一个小集市,方便这里的居民不出远门就能买到日常生活用品。五大三粗的魏德明是擂鼓镇爬山村的村主任,也是个建新社区的“兼职肉贩”。看到雨又开始下,老魏热情地招呼我们到他猪肉摊前避雨。
“摊子主要还是我老婆在照顾。”老魏搓了搓大手,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我每天早上3点就起床去绵阳进猪肉回来,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村上,空了就过来搭把手。一天可以赚个七八十元,和打工差不多。”
老魏家的房子也在地震中垮塌了,年迈的奶奶没有躲过这一劫。由于是村干部,老魏也没法出去打工,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就靠这个猪肉摊,幸好这里做生意,一切税费都是免收的。
“要说生活,那肯定还没恢复到地震前,毕竟房子、宅基地、农田全毁完了,没个几年工夫缓不过来。”老魏告诉我们,“擂鼓镇很多村都很偏远,地震又破坏了山体,所以很多人都没法在原址重建,不过政府要给我们修廉租房。7月份前山东援建的1000套廉租房就要完工了,马上还要再建2000套,地点就在胜利村8队,那里地势相对平坦开阔。有了廉租房,就算解决了我们这些人最大的难题。地震过去快1年了,虽然还是很难,但感觉得到日子在一天天变好,心情也不像去年那样压抑了。”
看得出来,虽然这里还留有饱受创伤的痕迹,但伤口正在逐渐愈合,笑容也重新回到北川人的脸上。
秀美映秀羌族人诗意般的坚韧
今年4月15日,我们又来到汶川大地震的震源地——映秀镇。自去年5月14日以来,我们已不知多少次来到这里了,因为自去年大地震之后,分社记者一直轮流在汶川驻点,但每一次我们都能在这里找到感动与震撼,这一次也不例外。
当越野车驶过都汶公路的友谊隧道之后,我们就算正式进入映秀镇所在的汶川县境内了。去年5月12日22时许,我们5名新华社记者就是被坍塌的山体堵在这条隧道外数百米的地方。
今天再次经过这里时,我们又一次被堵住了。但这一次不是因为山体滑坡,而是因为巨大的车流量让这条环山而建的两车道不堪重负。非正常增加的车辆大多是各种各样的大功率货车,这些车辆满载着红砖、钢筋、水泥等各种建材驶入汶川。与这些重型车辆同行,不仅要忍受慢如蜗牛的行进速度,还要在它们屁股后面呼吸浓烈的废气黑烟。
映秀镇因风景秀美而得名,它地处汶川县城南部,与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相邻,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门户,是前往人间天堂九寨沟、仙境瑶池黄龙、神圣雪山四姑娘山的必经之路。如今,环绕映秀的青山依旧在,却已是满目疮痍了,8级大地震给这个小镇刻画的烙印实在是太深了。映秀镇党委副书记蔡代敏告诉记者,震前映秀镇共有1.6万多人,其中有6000多人遇难,如今住在这里的人口仅5000余人。
距映秀镇中心不到两公里的百花大桥是该镇的门户,一场地震将这座500多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大桥震得七零八落。如今这座大桥已经被拆除横卧在岷江河畔,成为了许多外来游客到映秀参观地震遗址的热点区。
“地震给我们带来太多的不幸,但活下来就得要把以后的日子过好。”距百花大桥不远处一个摆着简易拍照留念摊铺的摊主对我们说,“国家和全国人民已经给我们很多帮助了,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灾难的伤痛中,利用各种资源把自己养活、重建家园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安慰。”在他的摊铺前,一个心形的小木牌上,用工整的楷书写着“欢迎进入震中映秀,请您爱护环境卫生”。
或许谁也没有想到,旅游业竟是这个小镇最先恢复的产业。据镇上的统计,今年以来,平均每天到映秀旅游的散客都在千人以上。随着市场的发展,小饭店、旅馆、茶铺、小卖铺等迅速在映秀镇成长起来。40岁的张碧英就是一家小旅馆的老板,她一家7口人,共有3间半板房,于是她将其中的两间半的板房腾空,从废墟中捡了一些铁床,就开起了旅馆。因为自己是生活在云朵里的羌族,于是就为自己的小旅馆起了个诗意的名字,叫“云朵旅馆”。
羌族是一个勤劳而坚韧的民族,我们在张碧英身上也隐隐看到这种品质。地震摧毁了她家辛辛苦苦多年的财富积累,将她11岁的女儿砸成重伤,儿子一只耳朵没有了听力,80岁的老母亲则常年瘫卧在床。自家中分到板房之后,她就一直在琢磨如何将原来的小生意继续,怎样能把一个“伤的伤、残的残”的7口之家维持下去,最后就有了这个小旅馆的想法。“家贫不能怨父母,灾难不能怪政府。再多的人帮忙、援助,关键还是得要靠自力更生。你说对不对?”瘦小的张碧英向我们说这话的时候,身板不由得挺了挺。
张碧英的小旅馆旁边就是映秀小学板房区,其坐落的地方就是该镇漩口中学前面的一片平坦地方。去年5月14日,这里还是一大片草地,当时阿坝州抗震救灾指挥部就设在这里的一个土丘上,我们也就是席地坐在这儿湿漉漉的草地上写稿、发稿的。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映秀镇最大的一个板房安置区,像张碧英的家庭旅馆那样的各种餐饮、住店、喝茶等小商铺也都主要集中于此,就像是映秀的一个商业区。
由于规划设计迟迟没有确定的原因,整个映秀镇的重建工作还没有启动,大半年来,在这里见到的仍然还是蓝白相间的板房,但处处却都能感受到重建的冲动。蔡代敏告诉记者,他刚刚得到消息,映秀镇的重建规划明确下来了,但还没有正式通知到他们。“大家都准备好了,就等着一声号令,开干了!”映秀镇政府的板房办公区紧靠着河边的老城区,站在板房的背后就能看到映秀的老城。一个多月之前,我们到这里的时候,老城还是废墟一片,如今大部分的地方都已经被清理干净,各种大型施工工具散落在映秀镇的各个角落,就像是整装待命的士兵,在临上战场前接受检阅。
东汽中学敲响希望的钟声
在德阳市北郊的青衣江西路路旁,一片蓝白相间的板房区里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那是东汽中学的板房教学区。
东汽中学原址位于绵竹市汉旺镇,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造成学校235名学生和14名教师遇难。地震发生时,学校的谭千秋老师,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名学生。谭千秋折断了他天使的翅膀,却让4名学生能继续展翅飞翔。
时间进入到2009年4月16日清晨,当我们见到东汽中学校长周德祥时,他正在给高三学生开动员会,希望学生们加紧努力,能够考取更好的成绩。“去年高考学校专科以上的上线率达到90%左右,但是本科上线率却较往年差了些。主要是受地震影响,当然还因为地震让我们失去了许多成绩优秀的好学生。”说到这时,46岁的周德祥脸上透出了隐隐的酸楚和苦痛。地震发生时,周德祥的女儿在东汽中学读高三,灾难夺去了这位成绩优秀的小姑娘的生命,“上小学的时候,家里离学校远,她总是坐我的摩托车上学;读初中、高中时,家里搬到了学校附近,每天她都是挽着我的手……”
灾难可以夺去人们的亲人,灾难却不能阻止人们前行的脚步。大地震一个月后,在社会各界的援助下,东汽中学在一片板房里重新敲响了上课铃,学校高三学生走进课堂,复习功课迎接高考。三个半月后,东汽中学全部735名学生走进了这座板房学校,开始了新学年的学习和生活。
周德祥告诉我们,一所由海军援建的东汽八一中学将于今年5月正式完工,于8月1日交付,新学年正式投入使用。“那将是一座碉堡式的建筑,再有8级地震我们也不怕,可以放心地在那里学习。天气一天天地变热,板房里温度比外面更高,但老师和学生们都充满了希望,因为新学校的设施将比震前还要好。”
在周德祥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东汽八一中学的建筑工地,周德祥平时也常常一个人悄悄地来这里看看:五层楼的教学实验楼、学生公寓、食堂多功能厅等已经主体完工;形似海军的帆、桅杆的钟塔也正在加紧修建中。“最激动的是开工奠基的时候。现在一般一周都要过来两次,一天一个变化,特别高兴。”
据海军援建东汽八一中学现场指挥部主任、许乃银大校介绍,这所学校是框架结构,投资9000多万元,每立方米钢筋的含量超过普通建筑30%。学校共设30间教室,能够容纳1500多名学生在此就学,并设有两部电梯,为东汽中学现有的50多名伤残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方便。
千年古堰江水奔流不息
大地震过去快一周年了,我们再次来到都江堰,站在鱼嘴,仰望山上,伏龙观、二王庙还在维修中;俯视岷江,鱼嘴修复后的裂纹清晰可见。
在鱼嘴景区,游客纷纷在地震后新竖立的石碑前留影。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市场营销处处长姬艳丽告诉我们:“去年6月14日,景区开始对外开发,但那时主要是对地震遗址的纪念性观瞻;而9月29日正式恢复开放到去年年底,景区已经恢复到上年同期70%的水平;今年以来到3月底,游客量、旅游收入已经超过上年同期20%。”
但是,都江堰市旅游局长陈光建却不满足,他对我们说:“开发更多的特色旅游项目,把更多游客留下来,这项重建任务与景区建筑维修、提升景区人气同样重要。”
作为城区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灾区之一,都江堰全市城乡住房倒塌及严重受损共22万余户,其中城镇住房倒塌及严重受损4万余户,4.3万多间城乡住房需要重建。
都江堰多样化的农房重建方式是我们在整个地震灾区看到的最具特色的现象,与城镇住房重建不同,都江堰在农房重建中打破原有的政策壁垒,吸引社会资金与灾区农民合作联建新居。
走进大观镇茶坪村,村民王正良正沉浸在和联建方拿到了全国联建房屋第一证的喜悦中。一幢三层的欧式别墅就是目前王正良的住所,几十平方米的客厅里铺着光洁的瓷砖,两组沙发、大彩电,走上楼,卧室铺上了木地板,卫生间里还安装了抽水马桶。而别墅旁边的另一幢相同的小楼,则属于联建方,也就是说,王正良出地,联建方出资,修成了这两幢楼房。现在,王正良已经签署协议,和联建方一起把房屋出租给乡村旅游度假连锁客栈服务公司,固定收取租金。
都江堰市统筹城乡工作局局长罗朝鹏说,这样的农房重建已经不是简单的重建,而是提升性重建,不仅风格统一打造,而且作为乡村旅游经营的配套进行谋划,村民灾后增收又多了一条路径。到今年年底,除少量高层外,都江堰市将全面完成安居房建设,基本保证受灾群众能在下一个春节前顺利搬进新房。
从灾区归来,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灾难来临的第一时间里,我们赶赴灾区,亲眼见证了毁灭,在灾后一周年的日子快到来之际,我们重访灾区又见证了复生,灾难考验着一个民族的意志,灾后重建考验着人民的坚忍,我们在地震灾区看到了这一切。
(参与采访记者金小明、江毅、刘大江、侯大伟、肖林、苑坚、叶建平、冯昌勇、刘海)
据新华社成都4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