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主的局限性
利用互联网来听取民声民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官员所认同。但是,应该看到,互联网民主有其先天缺陷。
首先,互联网始终只能反映局部的民意,因此很难体现真正的民主。因为,尽管中国网民已经超过3亿,但还有十亿左右的国民根本就不上网。纵然是这3亿网民,他们也不会都同时在线关注某一公共领域的事情,更多网民上网就是玩游戏、聊天、购物等,“莫谈国是”。所以,尽管一些涉及公共领域的事情往往在网上炒得火热,许多网民发表了意见,但很难说这些网民的意见就能真正体现民主。毕竟,这部分网民并不能充分反映所有国民的心声。
其次,互联网世界的虚拟特质,使得网上民意本身也变得很容易被操弄。网上也有“无间道”,商业利益和官僚管制都已经可以凭借各自的资源、甚至是相互勾结而渗透其中,拿某些特定组织的津贴为其在网上摇旗呐喊的“五毛党”、“美分党”是否真的存在暂且不说,曾经爆出的某搜索引擎“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则揭开了网上暗战的内幕。可以断定的是,网上信息的提供并非是真正绝对自由的,始终操于运作者和管理者之手,管理和运作都是权力,而现在并无充分的证据表明,这些权力都已经受到严格的监督约束而不会被滥用。我们看到的新闻,可能是经过筛选的;我们的意见,有可能被精心策划的新闻公关而诱导,沦为别人的工具。比如各种专事网络公关、网络炒作的中介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许多地方有关部门也公开承认他们在组织网评员队伍,网上调查完全可以通过后台刷票来得出操纵者想要的结果,网民的情绪已经成为商品可以拿来买卖。
第三,互联网上的民意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宣泄性,副作用不可低估。当网民借某件网上的不平事大肆批评,自己都未必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也因此得到了宣泄,“一吐为快”。当网民整日守候在论坛里,他就可能对这种“网络民主”上瘾,而消释了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动力。网上民意的情绪性还很容易导致人肉搜索等的被滥用,导致民意在被误导和操纵后反而很难获得理性认知。网上民意也容易使网民本身产生“刻板印象”,以为网上某些说法就是真相,因为大多数时间泡在网上,网民很难有时间去与现实中的民众深入接触,去了解真正的民情,等等。
当然,这并非是说利用互联网来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就完全不可行,而是说网络民主始终有其局限性,对此不可期待太高。就普通公众来说,认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始终不放弃现实生活中捍卫自己的知情、参与、表达、监督等权利的努力;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同样应该清醒地认知到这一点,从而在积极利用网络的同时,更加重视现实生活中民主决策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而不能只是满足于在网上树立所谓亲民爱民的形象。
就这点来说,张春贤先生说过的另外两句话:“网上交心,网下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这更有意义。互联网毕竟只是一个技术平台,科学技术可以给民主的实现提供更多的便利,但网络民主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现实制度和执行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