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不必剪掉个性运动员的枝蔓
以过去类似事件的处理经验看,面对一些个性运动员的这些言行,一般都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其所在的运动队发出强硬的措词,表示你是国家培养的,没有举国体制,你根本就没有出成绩的今天,所以你还是闭嘴为好;另一种可能就是由教练出面,直接就在出国代表资格的名单上削了你,甚至是永久性的封杀。在体育界,这样的纠葛为数不少,且最终都以运动员服软而宣告结束。
有人认为,中国网球队由于培训和赛制的原因,已经对运动员们网开一面了。你看看中国乒乓球队和中国羽毛球队,那才叫是在家长式的模式下生活呢。哪位运动员不得乖乖地跟着那些“国字号”的教练走?
为什么要修掉那些个性运动员的枝枝蔓蔓呢?是他们的叛逆影响了他们的成绩,最后让中国人很没面子?还是我们的体育制度就有扼杀运动员个性的习惯?在体育转播无国界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坚守着这样一种不显人道的方式?
关于“好孩子”的定义,公众看到的刘翔倒是非常合格。包括他的饮食起居,他的陪练人员,他的医疗保障,他的手术选择都是定制式的。甚至是他的报道团队,都是那位雷人的“翔牌”女记者。但当他在北京奥运会没跑出“第一枪”时,举国惊诧。我估计,在这样的压力下,这位偶然还露出调皮的运动员已经没什么个性可言了,除非他重新夺回“国家和民族荣誉”。
我们虽然反对体育的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但压抑运动员的个性,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落后的价值观,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体育制度的一种病态。在大部分时间里,体育不一定是国力的表现,也没必要把它提升到民族的高度,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人类追求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更加受人尊敬的行为。如果压抑了部分运动员的个性,那么体育的本质就背离了人类的准则,是不健全和不健康的。
挑战一种极限并不代表挑战一个运动员的个性。体育的光芒更多的是在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体育以个人“适度”参与,不仅仅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梦想,也应该是对中国体育制度的冷静诤言。如果,我们总是用几十年一贯制的“拼到底”的话语作为体育运动的主语,那么我们失去的不光是运动员的个性,还有一个国家的多元文化的创造。
让那些有个性的运动员说几句心里话,可能会让中国竞技体育出现一点不同的颜色,但这种颜色的成色并不一定就比我们那些奖牌差。相反,这样的话语改善,可以推翻那些千篇一律的运动员口号式的做作,使体育运动有更多人平和地参与。我们经常看到那些伟大的运动员在赛后,首先感谢的是他的家人和队友。不是他们不爱自己的祖国,而是爱的方式有很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