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4日
星期

操作实务再细密也无法修复城管的形象

胡印斌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24    [打印] [关闭]
    被称作“城管独门秘籍”的《城管执法操作实务》及其部分“雷人”内容,一经曝光即引发网友骂声一片。22日,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回应,此书因“个别用词和提法欠妥”,从未在城管一线执法队员中进行过统一培训。而公共安全危机干预专家、该书的执笔人高锋教授却坚持认为,网民对教材有误读,“教材中心的一点就是要平安执法,执法不出事,拒绝粗暴执法。”他评价道,培训教材对于近几年城管执法状况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新京报》4月23日)

    作为一名研究人员,高锋教授对于自己倾注了心血的培训教材有些感情,是可以理解的;对其危机干预研究专业的职业精神,我保持足够的敬意。然而,理解和敬意并不能抹去萦绕心头已久的困惑,指望通过这样一部着眼于技术层面、立足于细节操作的培训教材,很难真正改进城管工作。

    其一,不能说这部教材对于城管执法没有任何帮助,没准儿还真的在一定程度上启发、教育了城管队员,使其尽可能对粗暴执法行为多了些自我约束。但是,这样的约束毕竟是细节的、应急的、权宜的,因而也是效用有限的。其固然可满足城管队伍一时之饥渴,对于城管面临的制度性困境而言,则并无救济能力。城管执法综合了公安、交通、工商、建委的部分职能,是国家在行政执法上的一个尝试。此种制度设计,将城管推到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最前端,也是最敏感的地段。按高锋教授的阐述,“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摆摊做小生意成为很大一部分人的生存来源,城管不让摆摊就相当于端掉了人家的饭碗,能不和你急吗?”也就是说,如果目前的城市管理不进行制度性的变革,不改变歧视小摊小贩、片面追求形象光鲜的管理思路,城管执法将注定会引起越来越强烈的对立情绪。

    而从眼下看来,很多城市城管部门的让步,仅仅体现在稍稍柔化了一下执法手段,修饰了一下执法形象,开始强调执法的人性化、执法的文明性,并没有从更高层面思考城市管理的要义,也没有认识并承认人人都享有生存发展的权利。其改善只是某种程度上的缓和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一旦有了哪怕是一个很细微的引信,对立已久的情绪立马就会演变成为悲惨的对抗行动。

    其二,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在城市管理思路不变的前提下,操作细节越精致、越具体,也就越可能使得城管人员产生执法幻觉并逐渐形成执法依赖,以为只要做到细节执法、和气执法,并学习若干有力有效的操作手段,诸如“注意要使相对人的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周围不见人”等技巧,就真的能够万事搞掂、一切都无问题了。实际上,这依然是一种“管制”的技巧,而非治理的路径。

    与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管制相对应,我们似乎更应该尝试借鉴一下治理的思路。按照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定义,治理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可见,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实质在于使不同利益体形成共识和建立合作。而目前城管执法所奉行的,恰恰是一种单向度的、自上而下的强力管制。如果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依然不试图改变其驱逐摊贩的思路,不去努力解决大批社会下层人士的生计问题,而仅仅是胶着在细枝末节的管制技术研究层面,可以想见,再多的、再细的《城管执法操作实务》也于事无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