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病夫、奥巴马同志和中国海上大阅兵
而自己看别人,也不一定很客观。汤姆·雷纳德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称呼美国总统为奥巴马同志,文章说,社会主义最近已经在美国享受某种复兴了,如今,这个带有S的词(Socialism)再次回归巅峰,这主要是由于庞大的银行救援以及联邦刺激方案。如果你开着保险杠上贴着“USSA —Comrade Obama(美利坚社会主义合众国-奥巴马同志)”的汽车回家,那就更好了。
说到奥巴马,当记住他在美洲峰会上与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历史性的握手”。卡斯特图斯在“德国之声”的专栏文章中认为,虽然没有签署联合声明,但会议为美国和拉美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开创了新纪元。奥巴马改善了他和其他国家元首的关系,甚至包括同查韦斯的关系。在政治上,两人的观点背道而驰,但是作为一个民选总统,奥巴马对查韦斯表示了尊重。也许这只是表象,元世一在韩国《朝鲜日报》的专栏文章就对此表示怀疑:奥巴马正试图以标榜对话与合作的“灵巧外交”在南美地区恢复美国的影响力,但关键是中国,美国要想在南美地区恢复影响力,不得不与在该地区深入发展经济的中国展开竞争。
不知不觉,奥巴马执政已满百天。《联合早报》发表社论,为奥巴马百日外交作了精彩的小结。社论说,奥巴马几次主动和“美国的死敌”查韦斯握手寒暄,尽管并不能真正代表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改变,但其效果和影响不言而喻。就本质而言,这种谦卑姿态的背后大有文章。问题是,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思路和风格能够持续多久?它能否真正改变美国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从美国的经济形势看,以平等的姿态寻求国际合作,化解与一些国家固有的敌对状态,应是奥巴马政府的理智选择。但是,阻力同样来自美国内部,因为很多政治人物已经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并且依然相信他们无所不能。
本周,最引人关注的是中国海上阅兵。加雅达瓦·里拉德在《印度时报》发表的专栏文章用了一个很中国哲理味的标题:“静水流深”。作者认为,一个现代化的中国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此,中国海军稳步成长,保护中国领土疆界及专属经济区的能力不断增强,海军的作战理论也被改写。
当然,英美媒体更关注这次海上军演。BBC提到,中国海军在试图跻身于世界第一流海军的努力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比如近年来技术更新快,但装备整合和兵种协同方面仍然有待提高;另外同其他海军强国,如美国、俄罗斯、日本和英国相比较,还缺乏实战经验。“美国之音”也有专栏文章指出,中国希望借海上阅兵降低外界威胁论疑虑。
在众多相关评论中,也许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网站上一篇文章更有洞察力。文章提到,阅兵式显示中国的威慑概念。在解放军的军事理论中,大阅兵及外国人的参加被看作中国战略威慑态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中国的战略意图不透明,其实恰恰相反,无数报纸杂志的文章及白皮书等官方出版物,特别是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教科书《战略学》,都明确提到了解放军的多层威慑战略。中国武装力量的使命不仅是准备作战,而且也要慑阻或防止战争爆发。具体地说,中国战略威慑的作用是慑阻外国侵略,捍卫主权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