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生:金融危机是对中国银行业一次压力测试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
本报记者 陈剑摄
“中国的银行业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经受了严重考验,这也是对中国银行业的一次压力测试。总的来看,中国银行业比较顺利地经受住了这场考验。”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说。
杨凯生是在4月24日由中国工商银行与本报联合主办的“百所高校金融知识大讲堂”启动仪式上发表上述言论的。他在活动的首发站—北京大学,向与会的400多名学子分析了当前宏观经济现状。
在杨凯生看来,中国银行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合格表现”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保持了良好的盈利能力。金融危机已造成全世界金融机构的巨大损失已是不争的事实,杨凯生说,一些国际大银行亏损超历史纪录,动辄亏损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甚至几百亿美元。有的被迫破产清算,有的被收购被接管。而中国银行业2008年实现税后利润5834亿元人民币,增幅达30.6%。资本回报率达到17.1%,预计高于全球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2008年度中国银行业的利润总额、利润增长和资本回报率指标均为全球第一。
二是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保持了良好的风险管控水平。杨凯生认为,在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发生剧烈动荡,国际银行业风险不断扩大,不良资产剧增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依旧保持了资产质量的稳定和整体风险的可控。他用一组数据印证这个观点:2009年3月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02%,比年初下降0.43个百分点。同时,我国主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拨备覆盖率超过了130%,这不仅表明中国银行业目前的盈利基础是扎实的,还说明中国银行业具有足够的抵御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
三是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保持了良好的可成长性。中国银行业不仅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有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业务还实现了新的发展。
杨凯生以自己供职的工商银行为例,目前资产总额已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约为14600亿美元,除了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之外,工行目前已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34个分支机构,不仅成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企业,而且成为全球客户存款最大的银行,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全球利润最大的银行。2008年,工商银行盈利达到了1112亿元人民币,约为163亿美元。按照2009年3月31日的市值计算,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位列全球上市银行市值榜前三名,工商银行以1879亿美元的市值,居于全球之首,大体相当于13个花旗、两个汇丰银行。
四是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尤其是在去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我国中央银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中国银行业及时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加快投放进度,优化投向结构,有力支持了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
杨凯生透露,今年一季度我国银行业投放各项贷款4.58万亿元,增长近30%,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较好满足了经济发展对货币信贷的需求。而去年11月至今年一季度,一些发达经济体银行业的贷款增长依旧十分缓慢,甚至仍然为负增长。这表明在当前情况下中国银行业的融资能力要明显优于一些发达经济体银行的融资能力。
杨凯生说,“如果不是前几年,我国不失时机地对几大主要银行实施财务重组和股改上市;如果不是不断地对这些银行的法人治理机制进行改进和完善;如果不是既努力推动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又注意加强风险防范和监控,今天中国的银行业就不会有这个局面,今天中国的经济运行要平稳较快发展就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压力。”
“我认为,全年要达到8%是有可能的。”杨凯生用数字解释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而IMF3月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收缩0.5%~1%,世界银行更预期全球经济将收缩1.7%。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经济运行指标目前已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杨凯生举例证明:到3月底,我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经达到了52.4%,7个月来首次达到50%这一公认的经济运行收缩和扩张的基准线以上。这说明实体经济的活跃程度已经有了回升。而我国今年一季度CPI下降0.6%,这说明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有一定的外部空间。
“尽管我们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我们所受到的各种外部影响还在加深,但我们对中国经济能够率先走出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是充满信心的。”杨凯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