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学家穿上预言家的神袍
其实,经济学家不是预言家,能可靠地对宏观形势的起落——特别是对衰退做出预测的概率很低。人们只要细心地去翻翻财经类报纸杂志,留意那些经济学家做出的涉及预言性质的笼统判断,就会发现经济学家的预言与事实出现较大偏差几乎是普遍现象。
当然,有人会辩称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够完善造成数据不够清晰、可靠,而经济学家们难免有人被利益集团所左右,难以得出客观的预测。
但事实是,经济学家的宏观形势预言能力从来是不怎么样的。美国在经济预测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不过,在20世纪前半叶,仅有的几个经济预测机构的成绩并不佳。60年代到70年代初,各种预测机构纷纷建立,那时的经济预测倒还都算精准。但之后,预测精准度极少再有这样的黄金期了。1974~1975年和1981~1982年美国的两次严重经济衰退,几乎所有预测机构都没有预测到。特别是在1974年的经济衰退前夕,32个预测机构有31个做出经济将继续高涨的预测,成为经济预测史上的一大笑话。类似的还有后来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9·11”之后的衰退,预测机构纷纷折戟。而对眼下的金融危机,除个别机构、个人对危机的可能性有所意识,主流经济学家也几乎都预测失误。
经济学家的预测为何会频频失误?道理很简单:因为经济学不是一门重在预测的科学。经济学理论侧重于在事后解释已经发生的经济现象,而不是去预测。不是有句广为流传的笑话吗?“学习经济学并不能保证你不失业,但是,当你有朝一日站在领取失业救济金的队伍里时,你能知道自己为什么站在那里。”经济学家如果真能预测未来,也就不必“站在领取失业救济金的队伍里”了。
是的,研究过去与预言未来的重大区别在于,前者仅需较少的知识,即可得出并不一定正确但能自圆其说的结论,而后者必须对整个研究对象有系统的了解,了解每一因素的发展趋势,才能得出较正确的结论。可以说,前一个判断的是死物,而后一个是在判断拥有无数变动可能性的活物。
不确定性是世界上几乎所有问题的根源。难道旨在控制随机性以及减少无知程度的预测科学在经济领域必然“无所作为”吗?不就是研究无所不在的不确定性吗?!有人一定会反问道:那么多股评家不都是预测家吗?
其实,任何预言皆非易事,股评家也不例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曾举过一个气象预报例子:在经历数千年之后,现代社会运用大型计算机,对成千上万个因素进行计算得出未来的天气状况。但是,此种方法的预测精度和预测长度比原始的看云形识天气并无显著的改进,特别是在预测极端天气和不稳定天气方面。
所以,经济学家——他们预测的对象是本身就会做出预测的人的经济活动,预测不准,甚至有时不如一个经验老到的市场商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项似乎只能由神担当的任务硬让经济学家担当,这显然不是经济学家能承受的。当经济社会波动起伏,人们心生恐惧时,自然而然希望有预言家能对经济形势指点一二。于是,经济学家理所当然地成为不二之选。于是在众人的簇拥之下,一些经济学家穿上预言家的神袍,侃侃而谈未来的宏观形势。
无疑,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历史上的经济活动,对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经济指标的含义等有较深入的了解,毫无疑问有助于人们认识自身的经济活动。并且,尽量准确地预测经济变化是经济学家们长期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但是,就目前而言,当经济学家们对远大的宏观形势、复杂指标要做出预言——特别是笼统的预言时——咱们就要警惕了。因为此时,经济学家们极有可能跨进了他们自己并不熟悉的未知世界。
经济学家毕竟不能和小说《哈利·波特》中那张魔法界的《预言家日报》一比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