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
星期

“国学讲堂”在民间

本报记者 王晶晶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28    [打印] [关闭]
    台上是被邀请来讲《吕氏春秋》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朴民,台下是50余位听众,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头发已经白了。坐在下边的一位老先生拿出数码相机对着投影出来的PPT课件拍着,就像大学课堂里的学生一样。

    这是一个发源于民间的“历史文化讲堂”,位于由全国记协前党组书记、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徐心华创办的江淮水新闻文化会馆。徐心华退休后,在新闻文化界许多朋友的建议下,创办该会馆。2007年底至今,在这里举办的“中国历史文化经典系列讲堂”已达33次,前期讲座的精华内容已经集结成《名篇品读三千年》一书。

    讲座并没有因创办人曾经的官方背景而染上官方色彩,“免费、自发、向公众开放”,是徐心华为讲堂确立的基本方向。讲座每周三上午举行。记者在登记簿上发现,听众大部分是退休老人。家住海淀区塔院的张女士从报纸上得知讲座信息后已连续参加了两期,她说,“过去学习少,退休后比较空虚,特别需要补课。”

    实际上,在北京,类似的国学讲座并不少见。“国子监、东城区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都有,”张女士说,“但我还是最喜欢这儿,都是名校老师,水平高。他们讲的东西能和实际结合,我们也接受得了。”

    为制定讲座目录,讲堂创办人徐心华翻阅了12卷《中华文明史》,“讲座内容要富有思想启迪和知识品位,必须讲真实的、经过考据的东西,不要‘戏说’。还要有审美情趣,不能是那种哗众取宠的。”老子、孔子、庄子,杜甫、白居易、李清照,《牡丹亭》、《三国演义》、《红楼梦》……“听讲座都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了。”曾任中学语文教师的陆端方这样说。

    黄朴民告诉记者,他曾经参加的公益性学术讲座大都有政府或机构扶持背景,这种纯民间学术讲堂能坚持至今难能可贵。现在,会馆创办人徐心华正筹划着讲堂接下来的讲座纲目,“我还想搞艺术讲座系列,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画家、戏曲家,还想请专家讲讲外国名著。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源头活水,我的作用就是开一条小渠,能普及多少普及多少。”徐心华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