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
星期

40.3%求职者接受过心理测试

人事主管倾向求职者在测试中表现最真实的想法,认为这对以后职业发展很重要
实习生 陈彦青 本报记者 李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28    [打印] [关闭]

    

    面试雷人考问:唐僧师徒谁更适合做销售?

    漫画:刘道伟

    最近,北京市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张力被一家外资咨询公司录用。在应聘过程中,除了笔试、面试,他还接受了一次严格的心理测试,所有题目都是英文的,他花了4个小时才做完。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网,对119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40.3%的人在求职时曾经接受过招聘方的心理测试,多达75.8%的人认为外企通常会在招聘中使用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慢慢进入国内的人才选拔过程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职员李小姐找工作时,曾经参加过好几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笔试、面试,“有的公司在笔试中的确包含职业心理测试,有些题我一眼就能看出大概想测什么,比如团队合作和对企业的忠诚度等。我想大多数应聘者都会选择企业所希望的答案吧。”

    事实上,不少应聘者都会按照招聘方的岗位要求调整自己的表现。调查中,63.9%的人表示,在应聘时会尽量表现出应聘岗位所要求的素质;26.0%的人会尽量展示自己的长处;7.9%的人会尽量隐藏自己短处;同时,也有25.6%的人表示会“全面展示自己,包括长处和短处”。

    “在心理测试中撒谎是可能的”。阿尧咨询网的创始人、心理测量学专业博士朱宁宁介绍,有些测试,比如高考或者智力测验,是没办法撒谎的,但一些考察性格的题目,即使你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问,你也可以不按真实想法回答。也就是说,应聘者如果不配合,不想让企业了解自己的真实心态,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调查显示,如果接受心理测试,57.9%的人表示愿意完全按自己的真实感受回答问题,33.5%的人觉得很难说,8.6%的人表示不愿意。对于心理测试的效果,25.0%的人觉得心理测试不能测出人的本质,18.0%的人认为能,多达57%的人觉得“很难说”。

    “企业投入成本、时间来为员工做测试,其实也是为了帮助员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让员工在更好的心理状态下工作。这会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绩效,促进劳资双方和谐相处。”朱宁宁说。

    强生医疗器械公司的人事总监温迪表示,应聘者带着强烈的求职希望,难免会根据企业的招聘要求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谈话,表现出一些倾向性,这很正常。但是从长远的职业生涯来看,最重要的不是在短期内找到一个工作,而是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在测试中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则认为,专业和学历水平能够从技术上说明应聘者是否适合一份工作,这些条件可以一目了然。“但人事部门在招聘的时候,面对大量陌生的应聘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应聘者的心理状态,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用心理测试。在国外,心理测试的运用非常普遍。心理测试慢慢进入国内的人才选拔当中,这是顺应国际趋势的必然走向。现在,就业形势严峻,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也就会更严格、谨慎,借助心理测试也是企业选拔与自身相匹配的人才的权利。”

    朱宁宁认为,有些企业用的测验题可能本来并不是为招聘设计的,直接用于招聘并不合适。有些测验工具比较流行,大家都拿过来用,在测验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方面也容易出问题。企业如果仅仅购买了一套心理测试软件,而没有采用专业人员来使用、管理,那就很容易误用工具,也做不到公平、有效。

    心理学教授建议由专业机构操作心理测试

    面对心理测试,应聘者的心态也呈现多样化。调查中,44.3%的人觉得无所谓,24.2%的人会紧张,24.2%的人觉得好奇,16.6%的人觉得轻松,10.8%的人会担心,6.9%的人表示愉快,2.6%的人觉得害怕。

    就职于一家外资企业的宋先生在应聘时也接受过心理测试,“当时人事部门把应聘员工都集中在一个独立的房间,杜绝答题者与外界交流。”他花了一个多小时做完了120道题,有些问题让他觉得不知道怎么回答,比如有道题:“领导安排一项临时任务,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小组中有n个成员,成员的行政级别都相同,但在小组中的地位和责任却有差别。在工作中,大家因为意见分歧产生了矛盾,使得工作停滞不前。请问,你是支持还是反对主管,或者绕开主管向上级汇报,又或者保持沉默?”

    还有一些问题,比如“周末喜欢去哪里度假”等,让他觉得很“无厘头”。后来,宋先生跟一起应聘的人交流,结果发现虽然大家都想认真、诚实地回答问题,但这套题目却让答题者很不耐烦,有一位同事则干脆拒绝回答问题。

    对此,许燕教授认为,企业采用心理测试工具必须借助科学机构的帮助,如果只是企业自己编一编题目,或使用了不科学的测试工具,那这种测试很难准确选出与岗位相匹配的人才。引入心理测试没问题,关键在于工具的选择和对测试分数的解释。只有心理学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能科学操作测试工具,而规范的操作过程也会使得应聘者逐渐接受心理测试。真正专业的测试工具也可以很好地防止被测者说谎。

    朱宁宁博士说:“一套好的心理测验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和检验的。互联网上有很多趣味测验,像近来流行的所谓‘美国兰德公司员工职业性格特点测试’的心理测试题,我想肯定不是兰德公司的。通常大型公司、跨国企业都会有专人负责测验题目的设计和管理,这样的内部资料不可能泄露,也不会问你喜欢什么样的颜色或水果。网上的这类趣味测验,通常没有经过标准化,测验结果不可信。心理测验不是我们拍拍脑袋就能想得出来的东西。”

    如果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很优秀,但是心理测试结果不理想,企业应该录用这样的人吗?调查中,27.1%的人觉得应该录用,17.0%的人认为不应该录用,55.9%的人表示“不好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