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
星期

公私界限不分 公款宴请不止

胡印斌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28    [打印] [关闭]
    湖北省委党校校园清静了,在食堂用餐的学员多了。据说,这得益于党校推出的六条禁止性规定,即不私驾公车,不留公车驻校,不参加“带彩”的娱乐活动,不用公款相互宴请,不接受贵重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不接待“礼节性”来访等等。规定还要求建立公示制,学员应坚持在学校餐厅刷卡进餐,党校每月对学员在校的就餐情况进行公示。(《人民日报》4月27日)

    这样的规定当然能在某种程度上清新党校风气,也有助于这些干部学员保重身体、集中精力学习。不过,仅仅作用于某一特定时空的“不准”,还是不宜过高评价其实效。只要权力运行的公私界限不分,公款宴请及类似行为就不会终结。

    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往往难有较明晰的区分。这既有历史传统遗留下来的政治资源,“做官人”、“吃官饭”;也与主流声音一度鼓励挤压官员私人空间有一定关联,长期以来,“大公无私”、“舍己为公”、“舍小家顾大家”等灼热话语,就是对这些官员的褒扬。这种基于道德层面的褒扬,迄今仍不褪色。

    然而,一味挤压私人空间并不一定就能使官员全身心地服务于公共事务。可以表扬一位官员在吃饭时都在工作,也可以赞美一位官员打高尔夫球时都在谋划发展;反过来说,当然也可以认为官员自己吃饭可以公家买单,打高尔夫球应公家报销。同理,党校学员的相互宴请,一样很难完全归入私人领域;由这种联络所结成的情感联系,一样公私难分。

    可见,公私混杂所产生的灰色地带,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怎样解释都可能说得通。以往盛行的道德褒扬,很难约束官员私欲,而将其完全引向服务公共利益的林荫大道。因为,道德只对有道德诉求的人产生作用,并不能为官员清廉提供保证。

    那依靠“不用公款相互宴请”的制度性禁令,是不是就能弥补道德约束的无力呢?还是不可以。公务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不分,已暗示公权力既可随意侵入私人空间,也意味着私权利可以假公权力之名来实现。这种相互渗透扭曲了权力运行的正当机制,也使得对于官员的评价、监督变得复杂起来。不去厘清公私之分,仅靠这样那样的禁令,并不能真正禁绝公款宴请之类的行为。

    至于那些肆意滥用公共资源者,其损公肥私、中饱私囊的行为更不会因为一纸禁令而略加收敛。他们会着意把水搅浑、抹掉公私的任何界限,公即是私,私即是公,单位就是家天下。不是变本加厉,就是更弦易辙,不变的只有难以遏制的贪婪和挖空心思的攫取。在这样的情境中,湖北省委党校的禁令只能保一时安宁和清静。

    一个“公款相互宴请”,折射出权力运行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匡正这些问题,除了官员自律,更在于对公私界限的明晰区分。前段时间,媒体对于官员财产公开的议论很多。在我看来,比财产公开更重要的,应是尽早区别公私界限。什么是公务开支,什么是私人消费;公共财政买单应在哪里止步,私人消费的场域如何框定……只要尝试着去设计,我想,尽管可能比较繁难,但办法总还是有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