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
星期

共济时艰之际携手更需真诚

本报驻欧盟记者 张兴慧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28    [打印] [关闭]
    中国驻欧盟使团25日在布鲁塞尔组织了一场主题为“中国和平发展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的研讨会。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宋哲大使在致辞中说:“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福祉,也给欧洲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对于这一点,众多中外人士均认为是不争的事实。也正是出于这一点,世界上的多数外交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学者呼吁各国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携手应对目前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

    遗憾的是,在这一问题上,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学者近来却发出不和谐的声音。

    作为欧洲知名智库之一的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17日公布了一份题为“欧中关系力量评估”的报告。该报告长达115页,对过去30多年的欧中关系和欧盟对华政策进行了全面回顾。其中心结论是,欧盟对华政策是失败的;中国利用了欧盟内部的不团结,并从中渔利。

    该报告还比喻说,欧中双方就像在下棋。棋盘的一边是中国,另一边是意见不合、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它们为该走哪一个棋子而争论不休。这样的对局,谁输谁赢,一目了然。

    所以,报告给欧盟开出的政策药方是,放弃一直坚持的对华“无条件接触政策”,转而实行“有条件的互利政策”,实现的方式是对中国要“强硬起来”。

    姑且不论欧盟以前对中国实行的是否是“无条件接触政策”,单就欧盟是否能“用一个声音”对华采取“强硬政策”,与会者多深表怀疑,因为欧盟离采取统一对外政策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一些与会者还认为,中国也并非故意利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实际情况是,在欧洲,欧盟自身要行使一部分外交职权;其成员国也要从事外交活动。这就迫使中国除了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来打交道外,还必须与英、法、德等成员国开展外交来往。这就是欧盟的“外交生态”。

    在美国,著名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在其主办的《外交事务》杂志5/6月号上也刊登了一篇题为“两国集团的海市蜃楼”的文章,其副题为“为什么美中没有作好提升双边关系的准备”。

    文章认为,过去30年里,美中之间已经建立了60多个双边对话机制,但这并没有克服两国在经济利益和政治观念上的分歧。因此,美国目前不应提升对华关系,而应联合欧洲、日本和韩国等盟国,联手对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按照西方的观念进行内部改革及从事国际活动。

    如果说这些欧美学者事先串通一气,有可能冤枉了他们。他们在文章中没有主张断绝与中国的合作,也没有说要对中国重新启用“遏制政策”。但他们的论证基调与思维逻辑却是相似的:在过去的欧、美与中国关系发展进程中,中国赚了大便宜,欧美吃了大亏;因此,欧美应为今后对华合作强加种种附加条件。表面上看,他们在说中国已是世界大国,应在国际事务中多负责、多出力。但实质上,他们是要在新环境下加码逼迫中国—按西方的标准办事,使西方国家得到最大的利益。

    25日的一位与会者、欧洲政策中心创始主席克罗切克说:“目前,任何一个全球性问题都不是一国之力所能解决的。它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这当然不是什么新创的惊人之语,但在今日的语境中却有一语中的的分量和实实在在的朴素逻辑。

    应对当前的全球性问题,如经济危机、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等,更需要各国携手共济,尤其需要中、美、欧之间真诚合作,而不是怀一己之私而凭空添乱。

    本报布鲁塞尔4月27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