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
星期
“我与《中国青年报》”主题征文纪念奖

永远的朋友

中国医科大学 侯振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29    [打印] [关闭]

  初识的一 幸运星

  记得上初中时,一个冬日午后,语文老师给我一份报纸,说是上面有首届“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与文学”大赛的参赛通知,让我去试一试。于是,卷起报纸,随手塞进了书包。放学回到家,拿出那份已被揉得皱皱巴巴的报纸,径直翻到参赛通知,看完要求,就扔到一边去了。毕竟,十三四岁的孩子,对于报纸的兴趣还是不大的。按要求写了篇科幻题材的作文,交给老师。两个月过去了,没有任何消息,心想肯定选不上,毕竟是全国性比赛,强手如林,选不上也是应该的。谁知又过了半月,临近放假,老师突然叫我去接北京来的电话。那时才知道,我选上了,而且马上要去北京领奖。回到家里,找到那份给自己带来幸运的报纸,想看看奖项设置。才注意到报头《中国青年报》,从此,十四岁的少年因为感激记住了她,《中国青年报》。

  相伴的二 良师

  知道父亲单位订了《中青报》,便要他把每天的报纸都带回家。孩子总是有贪心的,幸运一次,就想得到第二次。开始,只是打开报纸,找找看有没有什么征文比赛通知,好再参加。渐渐地,也能从头到尾翻一遍,发现她真的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大报”,只符合大人的口味。什么奇闻异事,漫画图片,新书介绍都有,甚至连自己最喜欢的汽车,兵器,也有介绍。于是,读每一份《中青报》成为每天最大的乐趣。这个习惯持续多年,甚至在备战高考时也没改变,因为那时连载的高考专题,包括学科指导,考前饮食,还有心理调整。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高考过后,填报志愿又成了全家人的另一场“高考”,究竟报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将来做什么……那段时间,《中青报》教育版面详细地介绍了各专业优势,去向,各类学校信息。有了她的指导,结合自身优势,兴趣,性格,最终填报了一所医科大学,并被顺利录取。十八岁的夏,有了《中青报》这位良师的指引,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蜕变。

  相知的三 挚友

  上了大学,每次去图书馆报刊阅览室,第一份拿起的报纸依旧是《中青报》。大学生学习,就业,心理辅导,甚至恋爱,人际交往,《中青报》总是送给我最需要的“精神食粮”;国内外政经新闻,体育消息,科技前沿,《中青报》让我总比别的同学知道的多一点,早一些;尤其是对热点社会话题的讨论,不偏不倚,各方畅所欲言,《中青报》也在改造我的大脑,让它不仅会思考,更会去“思想”。

  有了电脑,《中青报》网上的另一面“中青在线”网站又成为每次上网必去的地方。《中青报》组办的“校媒联盟”,这个大学生自己的网络平台,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同学用键盘敲出自己的所思所感,和大家一起分享。“五.一二”大地震,深圳第二十一届大运会,喀纳斯采风……每个感人主题,精彩活动都有大学生的参与。我也是其中一份子。给“校媒联盟”投稿,在论坛灌水,跟帖子。我和《中青报》更近了。她已不再只是一份报纸,而是我的朋友,生活中离不开的挚友。真心希望她能这样一直陪我走下去,而且越来越好。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