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
星期
“我与《中国青年报》”主题征文纪念奖

一个让我心暖的名字

河北省唐山市光明南里 潘海波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29    [打印] [关闭]

  亲人是父母给我们找来的朋友,而朋友是我们自己找来的亲人。我爱上《中国青年报》,简直没有理由可言。如果说有,那“她”是我的朋友,是我自己找来的亲人。

  在我青葱的大学岁月里,每个系每个班都订阅“她”。有“她”可读的日子,就是好日子。每天“她”的到来,就是系里班里过年的时间,热热闹闹。人人都想先睹“她”为快,争先恐后,谁先抢到就是谁的。我们系是英语系,女生颇多男生巨少,典型的“阴盛阳衰”。女生凭人多之优势,往往先得手。她们常常在教室没有阅读完,便“强硬”地带回宿舍接着欣赏,完全不顾我们男生的感受。任凭我们男生如何阻止怎么哀求,都无济于事。“她”从这个女生转到那个女生,再从这个女生宿舍传到另一个女生宿舍,等到我们男生手里,时间不是当晚宿舍该熄灯的时候,就是第二天上午该上课的时候。每天,我有一种“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感觉,不知疲倦地要往返男女宿舍楼多少趟。常常在女生宿舍楼下扯着嗓子高喊:看完了没有?女生慢腾腾地从窗户探出头来,表情爱咋咋的样子:还没有呢,催什么催,一点儿风度都没有!十有八九,我只好两手空空悻悻而归。偶尔,若能得到女生“美好照顾”,拿到当天的“她”,我生命中可能被黑暗包抄的夜晚会泛起一层温柔美丽的光泽。

  好男不和女斗。既然我在班里不曾“第一时间”拥有“她”的权利,那么就快乐地欣赏其它同学拥有的这一份吧。为了不让日子黯淡,不让心绪陷于灰颓,我选择了校园甬路的阅报栏或去了图书馆,阅读欣赏“她”。多少个日,“她”让我在“她”的光辉里沐浴,又多少个夜,“她”让我染着清香一步一回地离开。渺渺时空,茫茫人海,与君相遇,幸甚幸甚!

  阅读欣赏“她”久了,我常常宠着自己的某个念头,比如说,在“她”上面发表文章的念头。“大一”放暑假,学校号召大家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每一个同学写一篇社会实践活动的文章,开学后学校进行征文评奖。我神迷心醉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去。暑假归来,我孜孜不倦奋笔疾书,写了一篇《我的“普通话班”》,上交到系里一份,偷偷地寄给了“她”一份。一天,在课间,我等着看女生抢“她”过年似的情景。一位手里拿着“她”的女生,在其他女生的簇拥下,叽叽喳喳地蜂拥进了教室,看见了我,锅开了一样。拿着“她”的女生,兴奋地把“她”交到我手里。我很纳罕:这是怎么了,难道世界的秩序又变得井然了?我瞄了一眼:《我的“普通话班”》,我的心猛地一颤。再一看作者:潘海波。天呀,这不是我写的那篇文章吗?眼与耳,顿时屏蔽了教室的一切嘈杂,我的心情立刻被一种地道的温柔俘获。第一次,第一次在“她”上面发表文章啊,持续几天,我认为自己是美的,看山有色,听水有声。后来,学校系里在这次活动中给了我许多荣誉:先进个人,征文一等奖……

  伴随《中国青年报》弥散内心的爱和感动,在“她”身上汲取奋进的力量,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了省里的一所重点中学。有幸,办公室有“她”,没人和我争抢了,我可以安静地坐在办公桌前慢慢品享。和我在一屋的是路老师,他是政教处主任,课外活动时做学生的“心理咨询”。路老师是一个快乐的“小老头”,每天在他行政工作之余,我看到他查阅大量心理方面的书籍,又在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什么。再然后,看到他陆陆续续领着一些“迷茫、孤独和不知所措”的孩子,到一个安静的屋子,去做心理咨询。我常想: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怎样才能给他们搭建起一座心与心的虹桥?由于关注度的提高,我非常爱看《中国青年报》的“青春热线”,把上面好的文章剪下来,工工整整粘在一个本子上,送给路老师。路老师看完上面的文章,总是按捺不住喜悦,连连称赞:“好,上面的文章讲得真好!”。

  有一天,我看到“青春热线”出了丛书的消息,我把它告诉了路老师。路老师马上拍板:“叫孩子们订一套,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孩子们送来的订书款,先是几份,后是十几份,再后是几十份,汇集到路老师那里。路老师小心翼翼清点,再用纸包好,然后到邮局把款汇出。书到的时候,订书的孩子欢天喜地如获至宝,没书的孩子也都想订购了,路老师一下子又收到了几百份订书款。“路老师,我没课,明天我到报社跑一趟吧。一来呢,免去你到邮局汇款的麻烦,二来呢,可以让孩子们早些看上书。”路老师给了我足金的信任,把孩子们有书的梦大胆交到我手中!我和《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编辑部联系好,去北京的那天,大雪纷飞,汽车行驶慢得如蜗牛,到处险情不断。回到学校,我已饥肠辘辘,困顿惫乏。我不敢怠慢,马不停蹄帮着路老师到各班去分发图书。回到办公室,看到我杯子敞着盖,杯里的水在热腾腾地冒着气。杯子旁有一个面包,面包下面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您辛苦了!霎那,感动得我差点把杯子打翻,鼻子酸酸的。爱的回响是这样真切,爱的回馈是这样丰赡,一次为孩子们到《中国青年报》社购书的差事,却给予了我生命的无限欢愉。

  这就是我与《中国青年报》的故事。《中国青年报》,一个让我心暖的名字,我永远走不出“她”的怀抱!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