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
星期
“我与《中国青年报》”主题征文三等奖

中国青年报——与我对面30年的老师

河南省鲁山二高 王培中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29    [打印] [关闭]

  我是普通高中的退休教师,每天仍读中国青年报。年轻同志很奇怪:“你这种年纪似应读老年报或晚报,搜揽侃资,聚众捧腹,愉悦身心才是。”可我却“死不改悔”一意孤行,仍自费订阅中国青年报。为什么?舍不得离开她!她是我30年来面对面的老师和挚友。

  1978年冬天,中国青年报刚刚复刊。我在校图书馆偶然看到该报评论员文章《伟大的四五运动》。文章气势恢宏,振聋发聩。长期生活于万马齐喑如履薄冰中的我,一时万分激动,以致读报的声音竟微微颤抖。我有一种政治气候变化的预感。于是我把其中的精彩段子摘抄了下来。不久又连续看到了介绍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童第周和不少知识分子的文章。我们这些被打翻在地的臭老九依稀看到了站着做人的希望。那些日子里我和同志们终天乐呵呵的,相互传说着各种各样振奋人心的消息,拿着报纸一有空就读给学生听。中国青年报文风活泼,报道及时,敢讲真话,不打官腔,读着舒服。于是我很想自己有一份中国青年报。上世纪70年代末,我的工资只有40几块钱。买件衣服都舍不得,一条裤子缝四块补丁,没钱。盘算了几天,我终于一狠心订了全年的中国青年报。从1978年到今天,30年来我一直自费订阅着。她伴着我由一个知识浅薄的青年教师,而高级教师,而先进教师,而校长,而退休。几十年来不管多忙,我每天都要与她对面交流,即使外出乘车也要带上她。她是我的老师,是我的挚友,更是我的精神库房和生活必需。

  我读中国青年报常常是一边读、一边用红笔勾画,尔后将勾画的部分一一抄录下来,直到今天仍然保留着这种习惯。从已经泛黄的30年前的《天安门诗抄》到2008年8月4日的《百年圆梦》,我已经摘录了10多本,厚厚的一摞。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平日读的多是文史典籍和中外文学著作,均属于基础类书籍。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伴随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增添前沿的、鲜活的、贴近时代的东西,加大信息量,才能起到好的效果。于是我根据不同讲授内容,试着把摘录的片段融汇编织于我的教案或讲稿中,结果很受学生欢迎。我尝到了甜头,便一发而不可收。这些年来我学到的新知识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青年报。

  翻开读报摘抄:有叶永烈的《从呆子到数学家》,有郑国联的《雷锋属于世界》,有张雯的《哈佛大学的故事》,有刚建的《宗教也在发展变化中——访何光沪教授》,有“长河副刊”的《联合国纵横谈》,有林述的《一个国王的命运和理想》,有孙立平的《重建社会基础秩序》,有多页方舟子的文章摘录……读着笔记,仿佛坐在智慧的殿堂中,享受着丰盛的知识大餐。那斑斓的文采、精辟的论证、鲜活的语汇、生动的表述,常常使我一边会心微笑,一边笔敲书案。这些文字使我独坐斗室,收八面来风,察世态万象,纵观古今,顾盼环宇,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丰富了信息,大大有益于我的工作。

  我阅读摘录中国青年报原本是为了教学效果,讵料竟对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者”版,领我穿越现实的壁障让我顿悟;“教育科学”版,使我率先领略教育新理念的无限风光;“钩沉”栏中先贤大师的学识操守使我感动,催我自省……如此累年,渐濡渐染,以致使我趋近淡泊慎独,有点“变质”了。上世纪90年代后,面对金钱物质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我居然毫不勉强地规避了不良风气的侵淫,可谓歪打正着不期然而然之。我想,几十年来,我之所以有所进步,中国青年报功不可没。

  我从2002年退休迄今已经6年了。6年来我仍然自费订阅着中国青年报,并保持着勾画摘抄的习惯。昨天已经把明年的订上了。中国青年报使我愉快,使我健康,使我丰富。30年来,人事更迭,世态变幻,可这位良师益友一直伴着我。读着一页页笔记,不禁感慨唏嘘!我想,在我视力可及的有生之年很难向她说一声“再见”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