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
星期
“我与《中国青年报》”主题征文三等奖

一个电话三十年情

甘肃武威市武威南机务段 穆学仁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29    [打印] [关闭]

  一个电话竟然让我与中国青年报结下了三十年的情谊……

  1978年,我二十三岁,作为一名火车司机,每天要奔忙往返在铁路上。记得,我是在冬季里的一天得到的缘分。那天,列车在区间车站停车,我到运转室去问值班员什么时候开车。当听到暂时不开车的回答后,我顺手拿起了桌子上的一张报纸随意地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报纸上的内容竟然让我放不下了。事隔三十年,我还记得非常清楚,是那张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关于中美建交问题的评论,把我的眼球吸引住了。我读完评论仍然兴致极浓,就把几张报纸翻过来掉过去,将每个版面都仔细看了一遍。嘿,还真有收获,我发现在某版的下角有一则征求读者信息反馈的消息,就是打勾后再寄回的那种方式。咦,这么简单,也应该试着反馈一下信息,就当是玩一玩吗?我心里这样想着,便笑呵呵地不管人家同意不同意,硬把那份报纸带到了机车上。

  回到家里,我就开始四处找中国青年报,然后剪下信息反馈表,根据找来有数的那么十几张报纸栏目内容,在信息表上打了勾,最后,我写好了姓名单位,见还有电话一栏可傻了眼,那时,谁有私人电话?想想,还是把单位团委的电话写上算了。信息反馈表寄走,想着事情也就过去了,可谁知在月余后,中国青年报竟然把电话打了过来。那天,我简直有点傻了,激动地不知所措,团委的人叫去接电话,我的心啊是跳得咚咚的。电话那端的编辑老师问过姓名后告知,说我是作为幸运者被抽取上的。接下来,那位编辑老师又问了一些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历史转折,以及在工人中的反响等问题。记得当时我紧张得是前言不搭后语,待电话挂断了才想起应该说些什么,哎,可后悔也晚了!

  中国青年报来电话之事,在我们机务段产生了很大影响,工人们一时议论纷纷。团委书记非常高兴,他在青年团的会议上表扬了我,还破例地给我订了一份中国青年报作为奖励。我真的没有想到,一次偶然的举动竟然收获了这么多!那时,工资开得少,奖励能给订一份报纸实属不易,更何况那精神鼓励的重要性。当时,机务段的年轻人都挺羡慕我,到了一起扯着扯着就说到中国青年报,发展着就有了一个青年自发的读报评报群体,我理所当然地成了读报群体的小头头,因为我有中国青年报啊。从此,我随时都把中国青年报带上,有空隙有时间便与大家一道学习、评论报纸、综观天下。

  那时,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内容成了我们年轻工友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大家对报纸的每一个版面都评头论足。听听,人家青年报是怎么说的;看,到底是年轻人的报纸,就是有激情;告诉你,青年报的文章是这样讲的??????中国青年报成了我们领会大政方针的学习园地,更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工作之余,我们这帮年轻人就不约而同地倘佯在中国青年报的文字中。上世纪80年代,正是百废待兴的岁月,学习知识成了青年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在这期间,中国青年报顺应潮流和时代的需要,及时地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大型的知识竞赛活动,这无疑又为我们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华和学习知识的舞台。记得在那些日子里,我们跑车的一帮年轻人心劲可足了,为了能够准确地答对一道题,大家四面出击,不知道要找多少资料,要看多少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家分工协作,争论敲定,一起涉猎在知识的海洋中拼命吸吮充实着。尽管最后没有拿到什么名次,可经过这次“大考”,谁都由衷地感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但经过开卷有益,每个人又不同程度地增长了知识,有一点最重要,就是激发出了大家的想干好工作必须要掌握知识的热情。

  当时,在中国青年报的启迪和激励下,我这个初中生竟然又萌发了写作新闻的念头!我把想法对团委和同伴们一说,便得到了支持与响应。一时间,我又开始布置写作任务,稿子收齐再召集大家,比对着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来推敲。虽然大家的稿子都写得不怎么样,可大家仍然是摩拳擦掌、心劲蛮大呢?经过筛选,便挑出几篇寄到了局办的铁道报,然后,就开始盼望,就想着变成铅字那一刻的激动。可是,激动的那一刻迟迟没有到来,时间一长,大家就有些心灰意冷了。

  还是中国青年报给予了走出迷惘的信心和力量。她没有刻意地说教,却以一篇篇有关自强不息的文章在感染、呼唤着我们,报纸上那桩桩件件真实而又鲜明的榜样事例,使大家懂得了不气馁、不后退的道理。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稿子还是一篇一篇发出。有志者事竟成。终于有一天,我的处女作《奉献》在局铁道报发表了。那天,同伴们高举着小报大呼小叫地闯了进来,兴奋的他们就像中了头彩般,嚷嚷着非得让我答应请客才行。

  往事的回忆情深意切,良师益友的教诲更是催人奋进。 在采写新闻的这条道路上,中国青年报此地无声胜有声,敞开了博大的胸怀,让我学到了智慧、增添了追求和拼搏的胆识,还让我更加清晰地从铁道线、列车上、工友中看到了火热的生活,和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是多么值得去讴歌。这时段,我揣摩着中国青年报,比葫芦画瓢地又在局铁道报发表了一些文章。

  是中国青年报领着我走进新闻天地的,为能寻找到这样令人仰慕的老师而欣慰。中国青年报不愧是青年人的精神食粮,她一直在真实客观地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昭示着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苦辣酸甜,始终与共和国前进的脉搏跳动。在中国青年报的感召帮助下,在十年的不懈追求中,我竟然也有多篇新闻作品见诸报刊,虽然多是刊登在企业小报上,但收获还是颇多的。

  中国青年报的一个电话,让我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也帮助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年后,也就是在1990年,由于在新闻报道方面表现突出,我被抽到了单位教育科工作。手捧散发着墨香的中国青年报,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心情。我暗暗告诫自己,工作虽然变动了,但与中国青年报同行的信念不能改变,宣传改革宣传先进的进取心不能改变。在中国青年报的激励和帮助中,我又开始学习、写作,写身边人、身边事,讴歌先进,讴歌新时代。是中国青年报那一篇篇教学相长的文章,使我在学习、观察中扎实着功底,让我的作品质量得到了一定提高,上了新台阶。新闻作品《小段提升科技能力》、《众人拾柴火焰高》、《铁路吉祥》等,被工人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电视报等采用,还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工人、半月谈、新闻三昧等报刊发表了各类文章,多次获得了各级各类的奖项,共有百余万字的新闻作品发表,连续15年被评为路局优秀通讯员,还被评为全国铁路优秀通讯员、路局自学成才者。

  时代的进步和中国青年报赋予了我无穷的力量,才得以使自己的作品能够登上国家级重要报刊的大雅之堂。随着日月的流逝,我在中国青年报报道的关于技术工人短缺问题的启迪下,又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的论述中,在近几年,相继在《企业党建》、《中国职工教育》、《人民铁道》等报刊发表了相关文章。

  三十年来,我在中国青年报的教诲和陪伴中、在朝霞的映照里、在用心血倾注的道路上,一步步地走下去。我尽管已经过了天命之年,但渴望青春的痴心却始终未改,仍深深眷恋着青春四溢的中国青年报。我不会忘记,在时代发展和列车奔驰中,是中国青年报在与我同呼吸共命运,引领着我人生旅途继续前行的日日夜夜。

  难忘啊,一个电话三十年情!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