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
星期
“我与《中国青年报》”主题征文三等奖

我与《中国青年报》一起走过的日子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07级警管2班 李勇权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29    [打印] [关闭]

  时光在向前奔跑,我也踏着岁月的节奏挥汗追逐它的步伐,双眼余光掠窃沿途目不暇接的风景,生命中的一串串画面也被记忆刻画成了永恒。穿越四季轮回,无法抹去岁月的斑驳,跋涉于那赋予我的曲折崎岖,终于来到了20载春秋门前。蓦然驻足回首,往事沉沉地浮现于眼前,只要轻轻闭眼,便坠入无渊的过去,与昨天的思绪纠缠不清。在我成长的漫长岁月中,与《中国青年报》一起走过的日子成了我最难忘却的历程。

  感动、怀念与笔尖缓缓流动,往昔的岁月倾间于淡淡纸间穿梭定格,一如记忆着陆在生命上,无法拭擦。我怀着无以言表的感情,来为大家讲述我与《中国青年报》一起走过的日子。

  我出生于云南一个贫困的山村,家中代代都是农民,没有出过什么知识分子,属于标准的农民子弟。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成了当时村里唯一一个到市里重点高中读书的“农村娃”,也正因如此,我才有机会接触到了《中国青年报》,我的人生也出现了转机。

  从农村一下子踏入豪华大都市的我犹如步入了殿堂,幸福、喜悦、激动让我久久不能平息,看着车水马龙、繁华盎然的大都市,对比家乡的贫困、落后,我更坚定了用知识来改变命运的信念。然而,正当我斗志昂扬、立志出人头地的时候,现实中的挫折、困难却不断袭来,将我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那个繁华的大都市,家境的贫寒让我与之格格不入,心率焦脆;在那个人才济济的市重点高中,知识、技能的落后让我受尽冷落,尴尬至极;在那个物欲横流、富家子弟云集的校园,身份的卑微令我不断沉沦。我已看不见希望,看不见阳光,只能看见冰冷的寒潭,只能看见无底的深渊,只能看见一座座令我窒息的高山!

  我拖着失去灵魂的“皮囊”终日四处游荡,在昏昏噩噩中虚度时光。然而,就在我迷茫、落魄的时候,《中国青年报》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沐浴到了久违了的阳光!

  记得那是初春时节,孤寂无聊的我信步来到学校图书馆, 馆内人迹了了。我随便拿起一份报纸来到靠近窗的座位上,想以此来打发黯然、麻木的一天。漫不经心地翻着报纸,忽然,一篇名为《背着父亲上大学》的报道映入眼帘,让我再也翻不下去了。

  读罢整篇报道,我早已泪流满面,心痛不已。长期压抑的无奈、伤心、怨恨、悲痛犹如溃堤之水,奔涌而出。我已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由轻轻啜泣变成了失声痛哭,所有人都以异样的眼神看着我,可我没有感到半点羞涩,反而觉得释然,心也明亮了起来。我看了一眼报头—《中国青年报》便走了,留在身后的是面面相觑的同学。

  感谢《中国青年报》让我找回了灵魂,直到那时我才清醒的意识到,我不仅仅是为自己读书,我也在为父母、为村里那些伙伴们读书,我肩负着的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寄托。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抱怨自己的贫寒、抱怨命运的不公,我从未想过,我还有一个温暖的家,还有父母的挂念与疼爱,相比《中国青年报》报道中的《背着父亲上大学》一文中的主人公,我是多么幸运啊!

  从那天起我不再沉沦,因为我找到了希望,找到了心灵的寄托,我要考上大学!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与《中国青年报》成了朋友,只要有时间,我就去图书馆“拜访”它。作为关注中国青年成长的它总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实在,没有半分做作,只有温馨,只有关怀!

  在那段寂寞的高中生涯中,我一人独自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大事小事,独自忍受佳节时分也只形影相对的悲凉,独自面对挫折、坎坷的无情打击、摧残,也独自向着我的大学梦艰难蹒跚。虽然吃尽苦头、受尽讥讽,但我从未丧失过希望,也从未气馁过,只因为我与《中国青年报》一起走过的日子早已让我变得更加坚强。

  今天,我圆了我的大学梦,我真诚地感激《中国青年报》。可以说,如果不是缘分让我与《中国青年报》相遇相识,也许我至今还在沉沦,至今还未找到生命的意义。

  时光荏苒,转眼那些相依相伴的日子已成为往事,可那些奋斗的画面依旧那么清晰,那些曾今的感动依旧那么温暖;在另一番天地里,我试着将大学生活融入血脉,伴着血液的流淌,让这种亘古的执著一次次撞击我搏动的心房;沐浴着岁月的洗礼,我将与《中国青年报》一起走过的日子化作一个经典怀旧的情节,同时也在让这份感动在大学里延续。

  古城保定的秋末。又是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黄叶漫天飞舞,任那最后的呓语是如何无奈不舍,终是告别了那一季的绿,步入了萧瑟的冬。我像往常一样,在宁静的黄昏,独自信步于那条林荫小道,翻看着新买的《中国青年报》。没走几步,一篇名为《贫富差异猛烈冲击象牙塔经济条件阻隔学生交往》的报道映入眼帘,叫我再也挪不动步伐。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经过新华社记者采访、调查发现,中国大学里一部分“贵族”学生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样样俱全,月消费达千元以上,入学时坐着父辈的高级轿车而来,信用卡上保持着数以千计、万计的额度,挥洒自如,甚至奢侈糜费,声色犬马,在学校里,更是风花雪月,卿卿我我,追男逐女,往返于建立在金钱消费之上的“爱情”游戏中,浪漫不已;而那些来自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生虽然能够在考分上与其他人“平起平坐”,但学费、生活费又成了新的障碍。在他们筹集的高额学费背后,充满了借债的无奈,在紧巴巴的生活费的背后,却是父母亲节衣缩食、忍病受痛的苦熬。

  同在寒窗下,贫富两重天,高低“贵贱“顿时分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交的分野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那些能穿得起同等品牌衣服,用同等品牌化妆品,有笔记本电脑等的就有共同语言,而贫困生之间的共同语言也多些。进入到高校学生组织的也以富裕的孩子为多,穷孩子基本与学生组织“绝缘”,这并不是学生本身对学生组织有不同看法,而是一个钱字在“作祟”,因为富学生有炫耀的物质资本,进入学生组织能承担交际花费,而贫困一点儿的学生自然就敬而远之。

  看罢这篇报道,我不禁陷入沉思。学子无邪更无过错,怎奈现实差强人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吾等岂可因贫自轻自贱。我不愿成为报道中的一员,我要开创另一番天地!

  一年后,我加入了学院多个社团,所任职务有副部长,学生会里同样少不了我的一席之地,各种社交场合、集体活动中,也能看到我的身影。我庆幸《中国青年报》再次为我拨开了迷雾,让我用实践证明了穷学生不比富学生差!

  “水光潋滟晴为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带着这份感觉,我与《中国青年报》又度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在这一年中,我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我成长的道路上也充满了阳光,点缀着辉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我的挚友—《中国青年报》的鼓励、引导与关怀。

  是它,将我从沉沦、迷茫的灰暗日子里拯救了出来,让我沐浴到了阳光,看见了希望。

  是它,将我的青春烈火点燃,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青春因奋斗而耀眼,生命因奋斗而多彩,年轻的梦因奋斗而没有终点!

  是它,教会了我学会放弃,懂得分离,有时执著是一种伤害,或是一种重负,也许放弃是一种美。我坚信:得—必有舍;舍—终必得。人生不必强求太多,随缘便是美!

  是它,让我明白人生犹如一场孤独的苦斗,失败和成功是两种结果,成功可欣,失败亦然。失败虽不可避免,但也要坚强面对,与命运抗争而不失人的尊严—人虽失而不败!

  流年如梦,光阴似水,蓦然回首,才感知曾今的沧桑离愁;岁月蹉跎,回想往事,才发现《中国青年报》早已深深植根于我的心底,与我无法分离,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则成了我一生的财富和美好的回忆。

  我爱《中国青年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