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
星期
“生于1978•我的成长故事”三等奖

青春,与改革开放同行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张锴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29    [打印] [关闭]

  (一)

  1978年,早春。

  江南,仍旧沉浸在冬日中,仿佛一切都在沉睡。突然,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苍穹的谧静,一个崭新的生命降落于世,这给一个经历过“文革”浩劫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同样也给多舛的民族注入了生机。

  诞生的婴儿,是我的长兄,出生于1978年3月,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

  哥哥的童年是清苦的,和许多农村孩子一样,他八岁以前过着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日子,更不要谈什么玩具、动画片之类的先进玩意了。童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小伙伴打弹子,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自己独自一人奔跑在无垠的田野,亲近神秘的大自然;或是乘渡船到城里享受一日城里孩子的生活。可是哥哥又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母亲是教师的缘故,哥哥从小就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家里再怎么贫苦也没有发生让哥哥辍学的“恶性事件”。

  七岁时,哥哥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踏进了村办小学的大门,开始了漫长的求学生涯。哥哥说小时候自己是个好孩子,所以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成为了众多小伙伴羡慕甚至是嫉妒的对象。也许是这一份荣誉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又抑或是想通过知识改变自己和家庭贫困的命运,哥哥对学习很拼命,成绩优异。

  就在哥哥上小学期间,家里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父亲离开村里电工的岗位,到城里另谋生路,渐渐组建起了一支自己的创业队伍。母亲也从村办小学上调到了乡中心校,继续兢兢业业地奋战在三尺讲台上。正因为父母的辛勤工作,经济条件在逐渐好转,走出贫困迈向温饱。我们家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在八十年代末就有电视机的“富裕之家”,哥哥也似乎一下子完成了从“小瘪三”到“小少爷”的蜕变,但这并没有消磨哥哥的意志,他依旧在努力,仿佛他的目标远不在此。

  (二)

  转眼间到了九十年代,哥哥已经转变成了一位翩翩美少年,褪去了童年因为贫困留下的阴影,更多了一份自信。

  一九九零年时,母亲的工作从农村迁移到了城市,她感到城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农村不可同日而语,毅然决定让哥哥去城市的中学上学。就这样,已经上完一年初中的哥哥辗转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开始了新生活。眼前,哥哥娓娓道来,最大的困难不是学习上的,而是生活上的,刚来城里的时候听到城里学校的老师有很多用普通话授课,这是他几乎听不懂的语言,更不用说与同学们自由交流了,为此哥哥煞费苦心,重新开始学习拼音,纠正发音。而更大的却是每日的上下学,因为不能在学校寄宿,每天早晨哥哥是全家最早起床的,胡乱吃一点早餐,迎着朝阳,踏着父亲给他新买的凤凰牌自行车去上学;傍晚,沿着崎岖的石子路,摸黑回家。这对于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每天骑四十多公里的车来回于学校和家之间。哥哥说这事的时候明显有点嘲笑我的意思,因为我到上初二时才学会骑自行车,而当年的他早已成了一位“专业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穿梭于城市与农村之间。

  在向我叙述他初中生涯的时候,在哥哥脸上丝毫看不到埋怨和怨恨,看到的是幸福和憧憬。

  父母亲显然是不愿意让哥哥在继续他的“职业自行车运动员”生涯,而且那个时候我们家的经济情况已经有了飞跃性的转变,父亲成了一家乡镇企业的厂长,还买了新鲜货雅马哈摩托车。所以,父母亲在城里买了一套二手房,于是在一九九三的深秋,我们举家搬到了城里,开始了城里人的生活。

  一九九四年夏,哥哥参加完升学考试后,面临着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选择:是选择读高中考大学,念中专还是跟随父亲下海经商赚钱,父母亲为此争执不休。那个时候大学还没有扩招,对于成绩不是很出色的哥哥来说上大学不是一个很切合实际的梦想;而上中专可以学一门特长并且就业形势良好;即使是经商也可以早步入社会,节省很大一笔教育投资。讲起这一段揪心的选择时,我发现十七岁的哥哥对问题的见解很是深刻,想到我十七岁时还事事由父母一手操办,蓦然觉得七十年代的孩子早熟,并早早地筹划着未来。最终哥哥选择了上高中考大学这条在当时看来最坏的道路,但后来的人生经历告诉我,哥哥的选择是明智的。在哥哥心中,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教育投资的成本很大但回报将会更大。

  (三)

  三年后,哥哥经历了黑色七月,顺利地完成了高考并被省内的一所本科大学录取。哥哥对这一段往事,非常是骄傲和自豪,因为家里总算是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哥哥挑了最近很热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但这个专业在当时并不被人熟知和看好。哥哥笑道,我就知道这个专业会热会火,是只潜力股。

  冥冥之中,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哥哥朝正确的方向前行。

  回望大学四年,幸福之感骤然涌上心头。大学,大楼,大师,是哥哥大学四年真正经历值得回味一辈子的事。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没有乡村的愚昧,更没有尔虞我诈;只有纯纯的同学之谊,青涩的男女之情,尘封的知识打开后的欣喜和满足。四年转瞬即逝,享受完几近完美的大学生活后,哥哥和现在的我们一样面临着就业难题。

  幸运女神又一次眷顾了这个勤奋的青年,哥哥在县府谋得了一份官差。这是一份有很好收入,很体面,很有保障的,就连父母脸上都会跟着增光的金饭碗工作。但,生活一旦太安逸和没有挑战,也就没有意义了。

  哥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

  二零零二年的春节前夕,哥哥决然地打了辞职报告,辞去了这份金饭碗工作。这个“噩耗”对于全家来讲无疑是五雷轰顶,哥哥听到的满是父母的指责,埋怨和不理解,不理解一个大学生居然要跑去开工厂。哥哥真诚地说道,当时真的觉得公务员的工作很无聊,年纪轻轻的整日坐办公室,拿着国家丰厚的薪水,觉得太对不起纳税人了!开工厂正好可以学以致用,挖掘潜力,但是没有想到父母的反应会这么大,也许他们是穷怕了……其实,我也是。

  执着于自己创业的哥哥向父母亲借了十五万元“贷款”以及自己储蓄和朋友资助,总计二十万元开始了他的宏图大志。租厂房,买设备,学技术,聘专家,找工人,年轻的哥哥在东湖畔的一排厂房内开始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几年间,哥哥工厂的规模逐渐夸大,年销售量逐年攀升,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当然十五万元的“贷款”也是连本带息地“完璧归赵”了。当然创业者的艰辛永远是藏在光鲜花环的背后,哥哥和他的工厂经历了入世的冲击,欧美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农民工荒以至于持续到现在的全球金融危机。说起这些,哥哥脸色凝重,但又自信满满。

  三十年,哥哥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为了一名有为青年,伴随他成长的是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是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来自改革开放温暖的春风。叙述到这,哥哥沉默了,若有所思: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我们这批出生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人,童年经历的是如同我们父辈一样贫穷的生活;但我们以后人生的轨迹却因为改革开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我们尊重知识、科学,接受新事物但我们又怀旧复古,年轻的心在改革的大潮中历练成长,直到今日。我们所做出的选择,所拥有的一切都应该归功于改革开放政策。最后他说,我的青春,与改革开放同行。

  三十而立,哥哥耗尽了三分之一的生命达成心中的志向;但对于伟大的祖国而言,三十年只是转眼一瞬,我们脚下的路才刚刚开始。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