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的信仰浮出我们生活的水面
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济南隆重举行,《潜伏》等电视剧热销书成为关注重点。
刘子亮摄
制图:杨大昕
观众都在《潜伏》中看到了什么?
《潜伏》火了。高达95.7%的人表示“喜欢看《潜伏》”。这是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进行的一项调查的结果,有2332名网友参与此次调查,其中“80后”占31.0%,“70后”占40.7%,“60后”占19.1%。
观众都在《潜伏》中看到了什么?调查中,53.5%的人看到了生存哲学;47.7%的人看到了剧中人物的人格、品质、处世方式;33.3%的人看到了紧凑精巧的故事情节;27.1%的人看到了坚贞浪漫的爱情。
但是,比上述选项排名更靠前的是,55.1%的人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为那些无名英雄对自由正义的追求和坚定信仰而深深感动。还有32.4%的人,看到了共产党员具有的坚定信念、奉献精神和钢铁纪律。
《潜伏》原著作者龙一说,他在这部电视剧中看到的,是人的追求。“电视剧塑造了这么多鲜明的人物,每一个都有追求。但看到最后你会发现,真正可敬的、有价值的追求,就是余则成、翠平、左蓝的追求,而不是站长和陆桥山的追求。”
观众欣赏《潜伏》中人物的哪些品质?
观众欣赏《潜伏》中人物的哪些品质?调查中81.6%的人首推“处变不惊、随机应变的智慧”,54.2%的人选择“坚定的信念和信仰”,43.6%的人选择了“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担当和责任感”,接下来依次为:“为了理想的自我牺牲精神”(38.8%),“用人管理之道和办公室哲学”(36.3%),“个人利益绝对服从集体利益的奉献精神”(32.9%),“绝对的纪律意识”(32.0%),“坐怀不乱的高尚品德”(31.4%),“对自由、正义的追求”(31.0%),“对爱情的执着”(24.9%),“做生意的诚信和专业精神”(13.7%)。
4月23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联系上《潜伏》的导演兼编剧姜伟。对他来说,关于《潜伏》的事已经全都过去,他眼下正在抓紧下部戏的筹备。
作为一个60后,姜伟对记者说,现在很多人总把成功者看作英雄,事实上,英雄首先体现的是自我牺牲。“很多人为了争取自由和解放,在黎明到来之前就死去了。他们没有看到成功,他们更是英雄。”
姜伟认为,时代在变,对英雄的评价标准也在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获得者和成功者,而忽略自我牺牲精神对于社会的推动意义。
在《潜伏》中有大量情节,再现了导演对于英雄的这种理解。“深海”余则成的三任联系人,第一任被捕咬舌,第二任在他保护下全身而退,第三任与敌人同归于尽,再算上为掩护他而牺牲的恋人左蓝,他们前仆后继、死而后已的一次次牺牲,不仅激励着余则成,更感动了无数观众。
姜伟说,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仍然有很多英雄的灵魂,只是没有那么多机会让他们显现。但到了特殊时刻,英雄还是会出现,“汶川大地震中不就有很多舍生忘死的人吗?”
《潜伏》并非大团圆的结尾,让很多“潜艇”(《潜伏》的粉丝)异常郁闷。《潜伏》的制片人张静告诉记者,人们看到了这个结尾的悲哀或悲壮,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余则成在确认自己党员身份之后的一句话:“我会奋斗终生的。”他在这部剧中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这也是全剧的最后一句话。导演自己的心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和追求,也都在这句话里了。
龙一更把这个结尾称作“伟大的结尾”。“这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来从没有过的结尾。”他认为,这个结局讲述的就是牺牲的意义,整部戏展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牺牲,以及所产生的价值,“现在人们总是追求得到的价值,忘掉了牺牲的价值。我们需要唤醒大家的是,利他、牺牲自己,其实是一件很光彩的事。”
78.4%的人认为《潜伏》中令自己赞赏的品质是当下稀缺的
“流行文化是社会心理走向的一面镜子。”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的章军说,每年出产的电视剧、小说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就那么几部红了呢?因为无论是信仰还是传统美德,在当下都已成稀缺物品。而社会心理就像一只钟摆,当它极端地偏向一极时,反向牵引力就会出现。人们对《潜伏》等剧的追捧,就是因为剧中人物拥有当下这个时代稀缺的精神品质,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
在本次调查中,78.4%的人对此观点表示赞同,认为《潜伏》中令自己赞赏的品质是当下稀缺的。
“说得偏激一些,余则成的形象还有可能纠正国人关于男人的标准问题。”在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教授陈绚看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男人就是两极分化:有钱的和没钱的。“男人有钱就变坏”的说法也由此产生。影视剧中的男人形象也总与婚外情脱不了干系。“实际上,感情外泄不过是男人的一个方面,为什么一定要放大它?”
陈绚认为,不久前上映的《叶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男人的形象应该是丰满、健康的。“余则成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小人物,但他在尽他所能地做事,勤勉、忍耐、奉献、宽容、智慧、勇敢,他有一个男人应该具有的美德。”
龙一也表示,余则成形象并非当下罕有。正如小说《潜伏》开篇第一句:“余则成是个老实的知识青年。”这些年,龙一笔下塑造的都是小人物,但都有英雄特质。
调查中,20.2%的人表示,人们对《潜伏》等剧的关注,表明我们已进入一个理想信仰回归的时代。但同时有57.7%的人表示,能引起共鸣的,恰恰是现在人心有向往却又缺失的东西;40.5%的人认为,一些电视剧人物的走红是因为他们拥有我们这个时代稀缺的精神气质。
在近两年播放的电视剧中哪些最让人们感觉到共鸣?
姜伟筹备拍摄的下一部作品,改编自龙一的另一部小说《借枪》,依然是以天津抗日为背景。但龙一说,这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不过内核依旧是信仰和牺牲。“我们心里必须得有这个,但不能说教,要讲一个很好的趣味横生的故事,让读者观众通过故事发现自己身上的好东西。”
在近两年播放的电视剧中,都有哪些剧最让人们感觉到共鸣?
本次调查中,网友给出的排序依次为:《潜伏》(70.4%)、《亮剑》(62.8%)、《士兵突击》(35.2%)、《闯关东》(34.2%)、《暗算》(24.2%)、《奋斗》(20.2%)、《走西口》(19.4%)、《我的团长我的团》(18.0%)、《敌营十八年》(16.6%)、《落地请开手机》(14.4%)、《暖春》(12.1%)、《国家行动》(11.9%)、《北风那个吹》(11.7%)、《武林外传》(11.5%)、《春草》(9.0%)、《我的青春谁做主》(6.6%)。
章军说,这些热播剧的意义不可小觑。不知从何时开始,真诚的探讨理想、人格修养,在我们的社会氛围中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通过这些电视剧,人们开始对这些美好、善良的东西自发地展开讨论,这就营造出了一个新的社会氛围。在这个氛围里,你会发现,“哦,原来大家和我一样,都是认同理想、正义,执著于这些美好东西的。”
调查中56.3%的人希望多出一些好的电视作品,让人们了解过去反思今天;46.7%的人表示优秀的电视剧能为人们提供自我反思的契机。
从去年《潜伏》开播到现在,龙一有时会上网看看网友的评论。他发现,很多网友早就发现这部戏的内涵,很早就开始讨论了,倒是报纸好像反应得慢一点。“这也是民众的心声,他们的生活需要这些东西。除了放松、娱乐,他们也需要精神激励。说白了,这也是一种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