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里没有芭蕾
这应在意料之中。一出芭蕾《牡丹亭》把中国文化目前的状态展现无遗。
首先,当代女演员演不出杜丽娘。
一位不爱戏剧的好友珍藏梅兰芳的《牡丹亭》录像决不外借,称,从白先勇的青春版到今天的芭蕾,女主角杜丽娘形象比梅大师更好,可气质上总差那么一股劲。又譬如电视剧、电影版的《西厢记》,很多人评价,男的像流氓女的像花痴。
难道现代人演不好古代爱情戏?她们缺的就是含蓄中酝酿的百转千回。《牡丹亭》的核心是“游园惊梦”,四五百年唱响南北,都在传递着一种情绪。杜丽娘眼角眉间举手投足一股浓浓闺怨。现代人想爱就爱想离就离,欲望通行无阻。而一千年前的宋朝,杜丽娘的时代,礼教森严,男女几乎见不到面,女人衣角被男子蹭了一下,挥刀就把胳膊给切断了。演员不体悟当时的背景,根本无法让杜丽娘按要求美起来。
梅兰芳怎么就把思春女子的劲儿拿捏得那么好?因为他有生活。清末民初,女孩子见男人难。见不到男生,看堂会,看到了丰神俊逸的梅大师,女人立刻五迷三道。本来梅兰芳扮戏寻求的是一种完美极致——女人中的女人,而在女子眼里,他就是男人中的男人。梅兰芳浸淫在这种情绪痛苦中,作为戏剧表演大师,他敏锐地抓到了浓烈闺怨。而在现代,让一个不懂杜丽娘的女子演杜丽娘,又如何让观众明白?结果只能是台上又蹦又跳浑身是汗折腾半天,台下观众莫名其妙心神不荡。说看不懂,主要是因为舞剧将杜丽娘幻化成三个女主角,一红一白一蓝,我估计是计划成灵与肉,花与身,芭蕾与昆曲的对比开合。
其实,好的艺术不怕抽象,怕的是没魂。没有一个统摄,就让三个化身分分合合,双人舞三人舞的,很多不买说明书的人就在旁边互相问:那是同性恋舞吗?
当年看英国皇家话剧团演《麦克白》的时候,全英文,我看懂了。歌剧《蝴蝶夫人》全意大利文,我也看懂了。艺术的能力本身就是提炼人类共通的情绪,让所有的人被打动。古典戏剧的芭蕾探索,原本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大大好事。只是我们的艺术在中西合璧的道路上还步履蹒跚。不是观众水平低,而是编舞导演自己没想清也说不清。天桥剧场和德云社只有一条马路之隔。向往高雅艺术的人几次看不懂,就过马路买相声票了。不要嘲笑郭德刚和小沈阳,不要看不起俗文化,人家有凝练的语言和扎实的基本功。而我们的高雅艺术又凝练了什么提升了什么?
芭蕾《牡丹亭》的声光电很有创意。这是近些年中国舞台艺术的共性。大家都走张艺谋的路子,声光电加大场面豪华布景美女如云。这符合现代中国的特色,一切强调包装。但这与内容无关,与风格无关,与芭蕾无关,更与真正的中国古典精神无关。
在欧洲,音乐往往是一个舞剧的关键。流传下来的是斯特劳斯、柴科夫斯基,又有多少人记住天鹅湖、胡桃夹子的女主角?谁还记得这些经典芭蕾的舞美设计?回想我们的本土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当年虽然轰轰烈烈,挂着张艺谋的金字招牌,但现在剩下什么了?我相信,《图兰多》会很快淡忘张艺谋,而普契尼能流传千古。
中国也有很好的舞剧,我记得《梁祝》,抗争、化蝶两幕的音乐,激越,轻灵相得益彰;我还记得《白毛女》,记得《红色娘子军》,因为除了有打动人的故事和反映人类的挣扎,更有音乐盘旋向上,托起女主角的足尖。
一部《牡丹亭》,当年唱断九曲回肠,它难道不能成为经典交响乐?有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意情浓,有小姐带丫头游弋春光春情难遣,有杜丽娘入地狱抗争情动天地,还有公子情深祭奠坟墓洞开,两情得和谐。多好的素材,怎么就谱写不出胜过《梁祝》的音乐?当女主角的足尖踏不到精妙的乐符,又如何展开联想去感染别人?芭蕾《牡丹亭》的失败不是编舞、演员、音乐的失败,是中国高雅艺术的失败,更是中国文化多年来迷失方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