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快乐女声应对金融危机是雷人笑谈
在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获得批文后,一项有10万多网民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只有25.45%的受访者表示会“持续关注快乐女声”,40.03%的人表示会偶尔关注,34.52%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再关注此类选秀。
并不乐观的调查结果并没有影响主办方启动“快乐女声”的热情,湖南卫视副台长张华立在博客上高调阐述了“为什么还要办‘快乐女声’”的几大理由——办“快乐女声”首先是为响应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反低俗之风的号召。其次,是为响应党中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号召,超级女声是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突然断了有点儿可惜。最重要的是,举办“快乐女声”也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保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今年大学生就业矛盾尖锐,年轻人更应该打起精神敢于竞争敢于打拼,想唱就唱可以为此鼓劲加油。
纵然想象力再丰富,假若没有张副台长的深情提醒,恐怕任谁都绝对想象不到“快女”也是抵抗“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如果善意地理解主办方的潜台词,也许他们所强调的是金融危机之下“励志”的重要性。从2005年“超级女声”开始,这一选秀活动的精神骨架就被主办方冠上了“励志”的美誉——在选秀的那些宣传片里,“勇气”和“梦想”始终是最耀眼的字眼。
但是,全民选秀真的“励志”吗?经历了2005年的超女奇观和2006年全民选秀的浪潮后,观众逐渐冷静下来:所谓的“零门槛海选”,只不过是满足了人们的成名欲、表现欲、窥视欲、颠覆欲和权力欲。“零门槛海选”中展示的有才艺同时更有“洋相”,那些“洋相”最多也只是为了满足庸人的自恋和虚荣,这算不算是“优秀的文化”?至于“PK”呈现出来的所谓“文化民选”带给我们的亢奋,只不过是其因为满足了我们内心压抑已久的行使个人意志的权利和愿望而已。而这一切又是主办方为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设置的重重卖点,市场利益让消费大众站到了前台。
冷静之后的公众,更深刻的反思在于,这一浪浪如沸水开锅的选秀热潮中那些火爆一时的选手们到底是实至名归还是“传媒制造”,大家都已心知肚明。全民选秀并没有真正激发“励志”,它们似乎反而在传递一个信号:年轻人不需要十年苦读,只要抓住所谓的“机会”,一举成名并不困难。
当浑水澄澈泡沫散去水落石出,包括超女在内的选秀只不过是大众自娱自乐时代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的一道产品而已,彼时彼刻那些对它神话般的价值诠释只是我们美好的过度想象—它根本承载不了那么宏大的价值观,它的精神内核还不足以强大到去感召所有年轻人的程度。只不过,在这个文娱消费品种多样的时代里,它的存在让本已乱哄哄的荧屏更热闹了一些而已。
以此观照卷土重来的“快乐女声”,它能走多远实在不容乐观。最新消息说,报名首日,9个小时的时间内报名人数竟没有超过300人。从这个角度看,主办方知难而进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无论如何,让“快女”与时俱进,把她们包装成“应对金融危机的利器”,冠以如此“高尚美誉”,不是痴人说梦,便是雷人的笑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