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5日
星期

与我们日常经验没关系的电影毫无意义

本报记者 王晶晶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5-05    [打印] [关闭]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90年后的今天,纪念五四运动,仍不是一件轻松事。在日前举行的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电影论坛”上,接近一半的与会专家提到面对这个话题时的“困难”或“混乱”。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戴锦华说,“这个题目太大、太难把握了。”

    研讨会以“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为名,但正如戴锦华所观察到的,“大家关注更多的还是‘当下’。”

    针对越来越多看不懂的艺术片和景观式的大片,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说,“电影发展最终还是要找到通向观众、通向大众、通向消费者的路,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通向我们的心灵。”

    《电影艺术》杂志主编吴冠平说,“从直接联系来看,五四和中国电影并没有直接的渊源联系,但从上世纪20年代家庭伦理剧中对妇女角色的处理、家庭布置的欧化场景,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40年代国家精神、国家意识在电影中显现,这些可以看到‘五四’这两个字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动力对电影的种种影响。”

    戴锦华则认为,早期中国电影在履行这样一个重要功能:把前现代民间文化用电影进行现代性翻译,把前现代日常生活的经验现代化。而这种精英与大众“共舞”的尝试,在90年后遇到问题。

    饶曙光从第四届开始参加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据他回忆,每届评“艺术创新奖”时都有争论,“真正够得上艺术创新的电影越来越少。”后来,“艺术创新奖”改成“艺术探索奖”,“探索不管成功与否,只要是探索,我们就可以肯定”。《像鸡毛一样飞》、《我心飞翔》、《恋爱中的宝贝》、《革命到底》是近几年获得该奖项的影片,“但我怀疑有几个人看过这些电影。”

    另一方面,《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被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批评为“图像景观崇拜”。戴锦华也说,“从《英雄》开始,观众越骂越看。选择看上去好像多了,但一进电影院,7个厅都在放《赤壁》。”

    艺术创新电影“看不懂”,商业大片又成众矢之的。一位与会专家发问,“到底要一个愉悦感官的商业电影还是看不懂装懂的艺术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上世纪70年代的“作家电影”却是被市场养活的;费里尼的电影上映时人们争先恐后涌到电影院,“而且是从工人阶层到知识阶层”,戴锦华说,“而反观我们,我们的艺术家心里没有假想的观众”。

    饶曙光说:“电影要跟我们的日常经验、审美期待建立一种必然联系,如果不能建立联系,这种电影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我特别希望《南京!南京!》能票房过亿。”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钟大丰认为,五四精神不是一个单纯的精英思想革命,很大程度上,它利用了时尚和社会关注点,把一种先锋精神和思想推向大众。“继承五四精神的关键在于,怎样通过有效的方式把时代所需要的先锋思想尽可能地让大众接受,使之成为有效的社会实践。在这一点上,运用影像媒介有更大余地,影像作为一种现代化传播手段,传递价值体系。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和五四精神的结合,有更多的可能性。”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