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看书快 这世界变化快
日前,红极一时的盗墓小说《鬼吹灯》陷入尴尬境地——8名盗掘明朝太监景聪墓的盗墓者被北京警方抓获,他们的盗墓手段,从看风水、勘察地形,到靠点燃蜡烛测试墓室中是否有氧气,一切都和书里描写的如出一辙。畅销书竟成了“犯罪教科书”,而《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却比窦娥还冤,因为被盗墓贼套用的情节80%是他虚构想象出来的,自己“既没有盗过墓,也从来没有参加过考古活动,连十三陵都没去过”。
这也许真的是个巧合,可在无意中,这本书却戏剧性地达到了不知多少作者梦寐以求的效果:有人看,而且有人当回事儿地看。
我曾自夸有5分钟看完一份32版报纸的本事,可这纪录还没在饭桌上站稳脚跟,就被一个朋友毫不留情地PK掉了,他的绝活儿是花半小时搞定了一本20万字的书。“不是我的速度太快,而是书的内容太水。”迎着众人崇拜的目光,朋友谦虚地说。
掐头去尾、一目十行,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与此相对应的是,工业化流程也已经成了当今出版界制造大量文化垃圾的快捷方式。
一个书店同一部书有无数个版本:批注本、插图本、绘图本、文选本,再不就是同一个作者同一类题材的书多达十几本甚至几十本、上百本。据说,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攒一本奥巴马传记,一个月就能齐活儿。在漫漫书海里想要找到一本真正对你有价值的书,不比选一只能给你长脸的基金或股票容易到哪儿去。
我们好像越来越不把书当回事儿了。
有意思的是,“实用”类图书似乎是个例外,不光长时间占据着几家网上书店的热卖榜,连盗版书商都对它们情有独钟。
以我个人的经验看,如今可以现买现卖、实用价值最高的书就是菜谱了。事无巨细、图文并茂,虽说不能从书里钻出来手把手地教你怎么掂勺,但字里行间透着人性的关怀,“和大师一起做”“懒人大餐”这些极具鼓动性的字眼,总会在紧要关头把你忽悠上阵,即使像我这等面对灶台向来缺乏自信的人都能眼前一亮,感觉自己离成为巧妇的日子不远了。
和菜谱的平易近人比起来,健康、养生、励志、理财这类书,却处处充满了玄机,基本上可以归为见仁见智的游戏,怎么看都像算命先生别有用心地伸出来的一根手指头:大千世界、纵横万物,全在里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