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向英国学习数字出版
中国青年报:据说出版业具有反经济周期的规律,伦敦书展的人气与往年相比如何?
陈昇:官方数字说今年参展商数量减少了,比去年下降了2%。但是我是第一次去伦敦书展,感觉场面还是挺红火的,尤其是一些大的出版商,像英国的爱思唯尔、美国的培生教育、约翰威立等,展台前摆满了谈判桌,来自世界各地的版权经理坐在那儿和他们谈版权。
咱们的展台叫“感知中国”,有很多外国出版商驻足观看,展台上摆的书介绍中国风貌、汉语教学和中医保健等类型的比较多,技术类的书几乎没有,相对而言,中国的历史文化更能吸引国外读者。
中国青年报:你印象深刻的展台有哪些呢?
陈昇:英国的GMC Distribution的展台后面停了一辆红色的双层巴士,非常吸引人。伦敦的主要街道上都有那样的观光巴士,顶层是敞开的,随时上下车,它就像伦敦的标志一样,开始我以为它就是主办方的展品。我在那儿翻了好半天摄影和艺术设计的书,有个女士走过来递给我一个书袋,我问她版权跟谁联络呢?没想到她直接把我带到那个车上去了,原来它就是谈判中心。在参加过的国内外书展里,我觉得这个创意最有意思,很具有英国特点。
中国青年报:伦敦书展你们谈下来多少版权?
陈昇:在伦敦书展这样的国际书展上,最重要的是展示和交流。我们会和“老朋友”见见面,谈谈各自的发展,看看能不能找到新的合作点,对感兴趣的书会预订版权或者样书,等回国之后再确定。还有,我们也可以见到之前没有机会见到的书,发现一些新的市场,和新的出版商建立联系,回来仔细选定书之后再谈版权。所以,伦敦书展上我们的意向比较多,当场拍板的很少。那3天,我总想见到更多的出版商,不停地在会场里走啊走,看到我们感兴趣的书都会去翻一翻。
中国青年报:和英国出版业相比,你认为我们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陈昇:数字出版。英国的爱思唯尔2007年的总收入大概70亿欧元,其中差不多70%来源于数字出版。我国现在能做的基本上只是电子书,但是严格说起来,很多只能算纸版书的衍生品,纸版书卖得差不多了,做成电子书,打包卖给图书馆。而不是说纸版和电子版一同发售,或者只发电子版。像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的最近的一部小说就是只发电子书,销售情况非常好。
其它数字出版领域我们做的也不多,比如在线数据库,他们会把专业资源集中到自己的数据库里,供读者在线搜索、购买,价格也很高,爱思唯尔的专业电子期刊有2000种左右,也不发纸版。
还有像思科在全球推广的E-lerning(在线学习),可能就在中国纸质书卖的还不错,在其它国家教学培训、作业、考试做实验的模拟环境等都是在线的,参考书也在网上看,不能打印。
中国青年报:制约我们数字出版的原因是什么?
陈昇:数字媒介还不普及,技术上也有一些难题,再就是出版社还找不到一个完整的赢利模式,不知道怎么赚这个钱,公众的版权意识不强,纸版书盗版都这么厉害,电子的东西更不用说,出版社花大力气去做这样的事情怎么赢利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2008年的《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里说,英国82%的公众喜欢阅读,伦敦书展上普通市民多吗?
陈昇:去伦敦书展的主要还是各国的图书出版商和销售商、图书馆经营者以及图书生产服务商。英国人喜欢读书,我想除了从小培养的阅读习惯外,他们空闲的时间也比较多。英国的电视台只有六七个,商场平常下午六点就下班了,七点以后在伦敦不是主街的路上走,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人。我国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就比较大,很少有踏下心来悠闲看书的时候,就是看书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需要什么就看什么。
中国青年报:你在英国能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吗?
陈昇:我听当地人讲,英国受金融危机影响挺严重,一天有差不多一万人失业,但是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整,虽然失业了,日常生活不成问题。我们有天晚上去了一个酒吧,看到他们都很悠闲地在喝酒聊天。和北京的酒吧相比,伦敦的酒吧环境比较安静,价格便宜太多了,一杯啤酒也就1~2英镑。去酒吧是普通英国人的日常休闲方式,就像咱们去个餐馆吃饭一样。那天,还有一个陌生的英国男人走过来很失落地说:“曼联队输了,你们怎么还在这里喝酒呢?”我感觉英国人也很随性。
中国青年报:除了书展,在伦敦没玩玩吗?有什么感触?
陈昇:没时间去玩了,不过我在酒店拿了张地图看,呵呵。伦敦是寸土寸金的地方,人口密度也很大,但是地图上,标有很多面积很大的公园供市民免费游玩。
伦敦市政在很多地方做得很细致,比如公交车后面写着车的高度和长度,提醒并线的时候要小心。我还在市中心的街道上,看到黄色的牌子写着:某年某月星期几,在这里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请大家经过时小心。伦敦的道路不宽,车也很多,但是行驶速度都很快,就是因为大家都很遵守交通规则。在没有红绿灯的地方,如果行人想过街,汽车会马上停下来,示意你先走,它再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