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5日
星期
冰点时评

南京是我们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

杨于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5-05    [打印] [关闭]
    前天看了影片《南京!南京!》,虽然我知道侵华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万之众,但电影再现的屠杀场面如此鲜血淋漓,还是深深地震撼了我的灵魂。强奸,杀戮,践踏人类尊严,原来并非几个抽象的动词或名词,而是由刀光剑影、惨叫、人头落地、血腥味组成的。把南京大屠杀展示得如此“感性”,我以为,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4月30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勿让仇恨延续》,文章说:“一起去看电影的新加坡友人过后说,情节和画面都震撼人心,导演陆川把战争最残酷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他认为,这将给中国年轻人的心灵带来阴影,把中日两国上一代的仇恨,延续到年轻一代人的身上,影响两国关系今后的正常发展。”作者婉转一大圈,最后同意这种观点。

    不去过多地刻画,当然只好抽象地谈论,提提30万这样一个干巴巴的数字,拍几个屠杀者和被杀者的背影。侵略者的烧杀掳掠,就跟和平年代的治安事件一样平淡无奇,局外人不知道嫌疑人是自卫,是一时冲动,还是人性泯灭。过去我们就是这样谈论历史的,但历史终究是一个问题,横亘在中日之间以及日本与其他国家之间,没人能够漂亮地“超越”。

    如果把日本侵华历史看作中日之间的问题,还不如主张,历史首先是我们自己的问题。长期以来,日本侵华被我们抗日取代了,它变成一部英雄史诗。这本身没错,我们有国民党军的抗日战场,我们组织过平原游击队,打过地道战、地雷战,消灭过大量鬼子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毅不屈。但对于偌大中国来说,英雄史诗只是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侵华日本的烧杀奸淫,还有“正面战场”一次接一次的大溃败。

    南京,那座发生了大屠杀的城市,当时是中国的首都。我们对“正面战场”的历史着墨不多,发掘出来的历史信息很少,很多人除了大屠杀这个抽象名词、30万这样一个干巴巴的数字外,对南京大屠杀所知甚少。我们把南京包容在自身中,不止是要控诉日军暴行,而且目的在于“认识你自己”。在抗战年代,共产党组织了敌后武工队,打起了地道战、地雷战,而南京却是政府拱手让给侵略者的。南京是当时中国的“体制内”,那里的军队是“体制内”军队,那里的居民是“体制内”人民。《南京!南京!》讲述了军队的怯懦,居民无声无息地被砍去头颅。这不是“他者”的问题,南京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历史不堪回首,但真相不可改变,我们要超越的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历史思维。我们必须有看待历史的多重视角,必须把中国看成一个统一整体,既要叙述抗日的壮举,倾听杀敌的吼声,也要正视我们“体制内”的无能、军队的怯懦以及民众的无声无息。看待历史,也不是多重视角的简单叠加,我们必须以理性为基础,在内部寻求共识,建构起我们一体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在有了内部共识之后,我们与日本寻求共识才有更大的可能。《南京!南京!》呈现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年轻一代可能感到了痛,但如果没有尖锐的痛感,人们岂不是要把战争、屠杀看作成就功名的事业了吗?一部《南京!南京!》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很多部这样的电影,使中日两国人民都痛感到,和平、人道、自由是多么可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