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6日
星期
空心村是城乡二元结构尚未破除的具体表征

不能让种粮的人吃亏

本报记者 田文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5-06    [打印] [关闭]
    “空心村的大量出现,是城乡二元结构尚未破除的一个具体表现。”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段豫川认为,在城乡发展严重不协调的背景下,“人往高处走”必然导致“空心村”的存在,“只要二元结构不破除,这种趋势仍将不可阻挡”。

    在他看来,空心村的出现,对于农民个体而言,未必意味着倒退。但从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角度看,该问题亟待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出现3次农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达到两位数的黄金时期。

    1978年~1984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带动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7.3%(不含物价因素,下同——记者注),农村面貌迅速改变;1985年~1988年,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收入年均增长10.1%;1992年~1996年,市场经济路线的确立,再度高速拉动农民收入增长,达到令人兴奋的22.4%。

    但是,1997年后,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递减,新世纪以来,再也没有出现两位数的增长。2007年,城乡收入差距达到3.33:1,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差距鸿沟一步步拉大,让农业的弱势地位进一步强化。

    在段豫川看来,从根本上破解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途径依然没能找到,农民增收无门,“空心村”现象为此给出了一个注脚。

    解决农民就业增收问题,一个视角是跳出“三农”看“三农”,推进城镇化和农民的非农化,推动农业劳动力战略转移,让非农收入成为农民的新财源。

    另一个视角,则是“就农言农”。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此勾勒出了“路线图”: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3个具体而明确的部署,是解决农村突出矛盾的金钥匙。”段豫川说。

    “空心村”问题显示,农民不愿意务农,“本来土地是农民的最后一道生活保障,但他们却不愿意在土地上做文章,这是个必须关注的信号,应该给出具体有效的办法,不能让种粮的人吃亏。”段豫川说。

    “改变农业弱势产业地位是解决空心村的治本之道。”他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多予”是有效抓手之一。要切实落实“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等政策。

    在段豫川看来,“空心村”问题应放在更大的视野——城乡统筹之内解决。

    “关注民生,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这不是钱的问题,在于国家意志。”他说,目前,国家的政策框架已经非常明确,关键在于落实。“发展农业和招商引资都是重要的中心工作,但有的地方政府可能厚此薄彼。”“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不是吹糠见米的产业。”他说,地方政府应该以对历史负责、对大局负责的精神,扎实推进。

    段豫川认为,要让农业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就必须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公共投资。“农村公共投资不足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也是促使空心村出现的原因。”要通过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措施达到振兴产业和增加就业的目标,着力解决“空心村”行路难等具体问题,确保空心村“土著”的生活安定和福利提高,并整理村落,培育适度规模的农村集镇等。

    他说,要认真调查研究农民到底最想什么、最怕什么、最缺什么、最盼什么、最愁什么,切实让农村得到和城市相差不大的发展机会。

    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在他看来,破解包括“空心村”问题在内的“三农问题”,加快发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农村公共事业体系是最关键的举措。

    长远地看,推进城镇化,让农村人口进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段豫川认为,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不让土地撂荒,土地流转是重要抓手。

    但基于中国农村的具体实际,要真正实现少数人耕种较大规模的土地,实现规模效应,将是个长期的过程。“甚至可能要两三代人才能完成,土地是农民最后的生活保障,要实现大量流转,前提是他们基本摆脱对土地的依赖,仅仅依靠自己的劳动技能就足以谋生,这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