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6日
星期
一座有500年历史的寺院——休登寺开始重新修建,400多人来到这里参加义务劳动

然乌湖的春天(图)

摄影/撰文 高腾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5-06    [打印] [关闭]

    在西藏林芝“驴友”汇聚的渡口客栈,从一位行者口中听说然乌湖很美,还看了他用数码相机拍到的有冰川倒影的湖面,“驴友”称这里是“西藏的瑞士”。这是我对然乌湖的第一印象。

    然乌湖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八宿县境内的西南角,面积22平方公里,湖面的海拔高度为3850米。然乌湖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尸体堆积在一起的湖”,传说湖里有头水牛,岸边有头黄牛,它们互相较量角力,死后化为大山,两山相夹形成然乌湖。用科学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走川藏线318国道必经然乌湖,向东拐是回成都方向,向西拐则去察隅,然乌就在这分叉交汇处。

    人们说,春夏之交的然乌湖景色是最美的,湖水湛蓝、桃花盛开,没有风的时候,湖面倒映着冰川和雪山,堪称仙境。湖畔零星点缀着两三个村庄,趁着太阳还未落山,走近瓦村,人们正用牦牛或拖拉机翻地。整个村子吸引人视线的是南面傍着湖水一字展开的晾晒青稞的高木架,金灿灿的青稞垛高高架起。晾晒青稞是当地传统习俗,一是庆祝吉祥、丰收,二是为牲口预备下冬天的口粮。青稞垛下一匹白马凑过来悠闲地啃食着地上的青草,不远处一个小姑娘在独自玩耍,不时传来悠扬的口哨声,当看见有人来时,她会向客人热情地招手。

    离瓦村不远是康沙村,置身村里,四周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西南有岗日嘎布雪山,南面是来古冰川,东北方向有伯舒拉岭,然乌湖镶嵌其间。和我们站在一起欣赏风景的还有两位村子里上了岁数的藏族同胞,男的用手捻着牦牛毛的黑线球,女的捻着羊毛的白线球。村里,每家的庭院、围栏、屋顶平台以及院内的拖拉机、农耕机具、摩托车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洁洁。

    附近山上,有一座500年历史的寺庙——休登寺。一缕阳光照在寺庙耸起的垛口上,几个年轻人脸上盖着头巾,手举木夯,夯实脚下的松土。许多藏族百姓都在为重建寺庙忙碌,不少资金都是当地同胞自己筹措的,每天有400多人在工地义务劳动,预计用1年的时间能够完工。据寺庙里的文字记载,休登寺始建于1496年,创建人为邓巴察布,历经六代活佛,鼎盛时期曾有100多位喇嘛。该寺庙在文革中被毁,1986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建筑面积为835平方米,现有僧人20人,但已没有了活佛。

    然乌湖的天气复杂多变,一会儿艳阳高照,不一会儿就雨雪纷飞。每到傍晚,凉意就开始降临了,湖畔风情客栈的火炉边,主人总要多添几块劈柴为围坐的客人把火弄旺。闲适中,一杯茶、一碟炒黄豆成为人们西藏旅途上的美好回忆。由于没有连通外界电网,当地仅靠一个小水力发电站供电,电力比较紧张。客栈内的电器几乎形同虚设,包括电热毯、电热水器等基本派不上用场,不少在这里投宿的旅客,夜晚只能用手电照明,睡觉时还得加盖两床棉被。客栈主人说,再过几个月电网就会通到这儿,到那时情况就好多了。

    然乌湖畔,两位藏族妇女正在搬运土料,送往休登寺重建工地。目前,每天有400多人到这里参加义务劳动。

    寺庙垛口上,身手敏捷的藏族小伙儿。

    休登寺的年轻喇嘛。

    瓦村晾晒青稞的架子。

    康沙村的藏族老人在捻毛线球。

    然乌湖客栈,来自香格里拉的艺人展示手工制作的木碗。

    筑路工人在山上劳动。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