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娜羌寨,废墟上诞生的美丽女神
几十栋小楼错落有致地坐落在依山而建的村子里。小楼的外墙装饰着麻黄石,酷似羌族传统“垒石而居”的风格。楼顶的屋角上镶着羌族崇拜的“白石神”。红绸子缠绕的羊头骨和印有羌族文字及图案的彩旗遍布村庄。家家户户大门旁挂着成串的玉米、辣椒,阳台上,一溜儿腌制好的腊肉腊肠,随吃随切。两座碉楼与灿烂的阳光交相辉映,整个寨子宁静而喜庆。
地震前,这里的名字叫猫儿石村,是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南大门。地震后,这里作为北川第一个永久性居住的羌寨,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吉娜——这是羌族传说中美丽女神的名字。
汶川大地震造成猫儿石村71户人家中69户房屋倒塌或成危房。但8个月后,在这个几乎所有房屋都或毁或损、所有农田都被毁坏的地方,一座崭新的羌寨得到新生。
5月1日下午,37岁的村民唐琼秀穿着镶有梅花花边的蓝色长衫,外面套着黑色带白毛边的“皮褂褂”,带着特大流苏细链银耳环,坐在自家小楼一楼的一间门脸房里,拿着花绷子仔细地绣着一幅粉色羊角花挂饰。见到我们进来,唐琼秀微笑地招呼着“坐嘛”。
这是一间近10平方米的小店铺,浅黄色的地砖很新很干净,靠墙的旧架子是女儿原来的书架,现在成了摆放腊肉、核桃、花椒、蜂糖等羌族特色食品的货架。
“地震后,大家都重视羌族文化,政府说以后这里要搞旅游,所以每户人家都在开羌族特色小店”。
十几年前,唐琼秀家在猫儿石村第一个开店做生意。在种满各种花草的院坝里,几张麻将桌摆放在院子中间,喜欢打麻将的人经常凑在一起搓上四五圈,不打麻将的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小孩子们也喜欢聚在这儿“耍一耍”。小铺子经营副食、烟酒、饮料等,东西不贵,就是图个热闹,当然,也少不了增加点油盐钱。
去年5月12日那天,天热得出奇,坐在院子里什么也不干,也浑身冒汗。突然间,地下发出隆隆的咆哮声,黑云压顶,房子剧烈地摇动、开裂、倒塌,惊恐的人们逃到院子里,互相紧紧地抱在一起……这个曾是全村最热闹的小院子,在大地震中成了废墟。
今年春节前,69户村民搬进了他们的新家——吉娜羌寨。从房屋的构建装饰,到寨子里的民俗布置,村民们欣喜地发现,不仅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同感,政府和社会都更加意识到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的重要性。
唐琼秀是村里的“歌舞团长”,没结婚的时候就能歌善舞。大地震前,她一直想组织一支舞蹈队,经常跳跳锅庄舞。但是,村民们一般只在羌历新年等重要节日和场合才跳锅庄舞,“平时要想组织大家跳舞,必须挨家挨户去动员,最多的时候才有十几个人跟着跳。”大地震过后,现在只要音乐一响,大家就会围在一起跳锅庄舞。
唐琼秀7岁的小女儿,特别喜欢妈妈给她买的新羌服,每天出门前,都要妈妈帮她戴上粉色的头帕,穿好长衫,系上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这件衣服好漂亮哩。”小姑娘穿戴整齐后,蹦蹦跳跳地跑出门去。
在吉娜羌寨,羌绣是家家户户女子都会的手工活儿。要问寨子里最有名的绣娘是谁,两位在擂鼓镇读中学的小姑娘异口同声地说出了一个名字——朱碧华,说她“受过专业训练”。
朱碧华说,她的羌绣手艺原来是自学的,后来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班,只是农闲的时候绣绣,都是家里人穿的衣服,没有往外边卖过。在我们的要求下,她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一件羌服围腰,上面绣着一枝花,花瓣粉红,枝叶青翠。花朵的旁边是一个羊头图案。
“以后,也许会绣绣鞋垫、小手帕等小物品,希望来寨子里的人,能把羌族文化带回到他们的家乡。”朱碧华的眼睛里充满着对自己民族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