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足迹》规划大学之路
作为学生干部的小玲,因为不能很好平衡学习与工作间的关系,最近陷入迷茫。在《大学足迹》上一吐苦闷时,她自我勉励道:“我不想为自己找借口,也不想空许诺言。我该做的,只是从现在开始努力追赶。”
辅导员在批语中帮她指点迷津后写道:“我喜欢你的开朗、你的自信。春暖花开,仔细分析自己,找准自己的方向,为你加油!”后面,还画了张笑脸。看到图文并茂的回复,小玲心底涌起一股暖流,感觉充满了“自我调整”的力量。
2001年,东北师大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运行一年后发现,导师制对提升学生科研水平确有很大作用,但专业课老师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与心灵上的交流还是不够。同时,调研表明,学生群体中有三分之二缺乏目标。于是,《大学足迹》应运而生。
在东北师大化学学院,辅导员与学生比例基本是1∶150。接手学生时,辅导员总要拿着学籍简表,对照照片强记学生信息,但面对学生时,还是会遭遇“对不上号”的尴尬。“表上填的,与现实中的学生简直是两层皮!”许多辅导员都有这样的感慨。
《大学足迹》解决了这个问题。刘芳名对此深有体会:“我接2005级学生时,他们已经大三,学生本人和学籍表上的照片有很大变化,好多都认不出了……看了‘足迹’这个本儿,就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有了全方位了解,也不用担心两任辅导员交接时出现断层了。”
辅导员们还反映,《大学足迹》呈现了真实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都有不愿说的秘密。书信的形式就很好,学生们将不愿‘当面说’的东西,通过纸媒‘写’了出来。”2007级的黄士博老师介绍,通过《大学足迹》,他们发现了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挖掘出一些自卑学生的闪光点;找到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困惑。
“大学四年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探寻学生工作普适性方法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摸索如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东北师大学生处副处长高地介绍。
“6年里,已有1000多名学生通过《大学足迹》规划了自己的大学生涯,1000多本《足迹》印满了他们沉甸甸的回忆。”东北师大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温尚斌表示,他们还将在内容设计上逐步完善,提高《大学足迹》的反馈速度,并考虑将这种“纸媒”与网络互动相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