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宁强,天津师傅爱干不爱说
这些卡车是开往宁强县建筑工地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宁强县受灾群众达24万人,11人遇难,1078人受伤,被国务院划定为重灾区之一,由天津市对口援建。
采访援建的工人师傅并不顺利。在天津医院施工现场,42岁的工程师陈尚贵见到我们时,先摘了红色安全帽放在桌上,听我们讲明来意后,又从桌上拿起安全帽戴上,“我没啥可讲的,正忙着咧”,然后他就去安排工程后期的用料计划了。采访工程师顾全刚,他跟我们说了几句话后就走开了。“我忙着呢。”他带着浓重的天津口音说。
“他们爱干不爱说。”一位工友向我们这样解释。
天津医院是天津市对口援建宁强县的重点项目,建筑规模3.4万平方米,总投资1.035亿元。这是一所拥有400张床位的综合性医院,“这将是附近二三百公里内最好的医院。”顾全刚说。
2008年8月,第一批40余人的“先锋部队”来到这里。据顾全刚回忆,那时,这里是一个深达五六米的大土坑,周围全是田地,道路泥泞,“穿靴子走进去,腿都拔不出来”。
施工队的第一项重要任务是“换土垫层”。宁强县的石头都是风化岩石,加上这里的地基本来就不牢固,工人师傅要将以前的土铲出来,然后从十几公里外的河边运来沙石填进去。仅这项工作就持续了近3个月。
“这和我们以前做的工程不太一样。”顾全刚说,“以前的工程,我们来的时候水电设施早就准备好了,这次不仅要管水管电,连后期的内部装饰都要做好。”
“由于原材料紧张,前期工程拖长导致后期工期比较紧张。”木工工长缑玉成说,最忙的时候,工人们要加班到半夜,许多工人春节都没有回家。
40岁的缑玉成皮肤黝黑,他是天津建工总承包公司下属单位的员工,河南滑县人。在他看来,无论是在河南、天津还是在陕西,干活儿都没什么区别,“在哪儿都是干,况且这又是个援建工程,大家都挺愿意来的。”今年除夕,他赶回老家过年,初二就回到了工地上。
缑玉成说,这个项目的一个特点就是“材料太贵了”。“宁强这地方太小,材料太少了。”以一块1.22×2.44的木板为例,在天津也就六七十元一块,在宁强则要90元~100元。“有时还要从西安调”。铁管在当地也没有,工程队从汉中筹了一部分,又从天津拉了75车。“现在,路已修得不错了,但当时特别不好走,光运料就运了1个多月。”
缑师傅的木工队现在有200多人,大部分来自河南。38岁的李仲学是其中少有的宁强县本地人。
李仲学的牛仔裤上带着一块块机油的痕迹,见到我们,他咧嘴一笑,露出两排不太整齐的牙齿。李仲学是宁强县毛坝河镇人,曾做过七八年的木工。2008年5月12日,李仲学正在青海打工,下午他接到家里的电话,说宁强地震了,电话打了一会儿,突然断了,他再打过去却怎么也打不通。李仲学马上买了当晚的火车票,但宝成铁路因为地震不通车,他退了票又买长途汽车票,第二天坐到宝鸡转车到汉中,地震第三天后才到家。幸运的是,家中没有人受伤,损失也不大,只是3间土坯房的瓦被震掉了,墙上也爬满裂缝。
今年春节后,李仲学到天津医院工地上打听是否需要木工,然后就留了下来。现在,他已是木工队的班组长了。“我们和河南的工友相处得不错。”李仲学说。当我们问他休闲的时候工友在一起干什么时,他乐了,“不干活儿的时候少。”
“以前没想过在本地打工。再说县里的活儿也少。这次是在自己家乡,又是援建项目,当然愿意干啦。”现在,李仲学一天的工资近100元。
采访结束时,问一句说一句的李仲学突然对我们说:“你们多宣传宣传宁强,我们这边有好多旅游景点,我们毛坝镇就有一个,你们去过了吗?”